跑了500公里才发现,小米SU7和智界S7,差距实在太大

最近有机会分别深度体验了当下炙手可热的两款国产新能源中大型轿车——小米SU7和智界新S7(下文简称SU7和S7),各自都跑了超过500公里的路程。这段旅程不仅让我领略了它们的卓越性能,更深刻体会到这两款由科技巨头赋能打造的座驾,在产品理念和核心优势上的鲜明差异。它们并非简单的谁优谁劣,而是代表了智能电动车发展的两条精彩纷呈、各具魅力的路径。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段充满发现的旅程感受。

第一印象:设计语言的迥异

坐进驾驶舱前,外观就已经传递出强烈的信号。SU7的设计充满了战斗气息,低趴的车身线条、流畅的溜背造型、犀利的灯组设计以及车尾那运动感十足的扩散器,无一不在强调其“轿跑”的基因。官方公布的0.195Cd风阻系数,不仅是个技术亮点,更直观体现在它那蓄势待发的姿态上。开着SU7上路,总能收获不少年轻路人的注目礼,那份运动激情是它最亮眼的名片。

跑了500公里才发现,小米SU7和智界S7,差距实在太大-有驾

相比之下,S7的设计则呈现出一种更均衡、更偏重科技感和稳重感的气质。它同样拥有流畅的线条和轿跑元素,但整体姿态显得更为厚重舒展。贯穿式的灯带、简洁有力的型面,传递出华为系设计特有的未来感和精致感。坐进S7,环抱式的座舱设计立刻营造出一种安全感和沉浸感,仿佛置身于一个移动的科技空间站。两种风格,SU7更张扬个性,S7更内敛科技,审美偏好因人而异,但都极具辨识度。

座舱:生态与智能的竞技场

500公里的路程,大部分时间是与座舱相伴。S7搭载的鸿蒙智能座舱(HarmonyOS)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15.6英寸的中控大屏操作流畅度极高,功能集成度也非常广,从基础的影音娱乐、导航到HUAWEI HiCar互联、丰富的车联网应用、面部/声纹识别、四区域语音唤醒、连续对话等等,几乎覆盖了你能想到的所有智能化需求。特别是语音控制系统,识别精准,反应迅速,对空调、车窗、导航、娱乐等功能的控制得心应手,“可见即可说”大大提升了驾驶时的操作便捷性和安全性。128色的氛围灯、舒适的皮质方向盘(带加热)、以及精心设计的环抱式氛围,让长途驾驶的舒适感和科技感都得到了保障。

SU7的座舱则是另一种风格——极简主义与强拓展性并存。16.1英寸的中控大屏内置Xiaomi HyperOS系统,运行同样非常流畅,骁龙8295芯片提供了强大的算力基础。系统逻辑清晰,主流功能也一应俱全。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其拓展性设计理念:预留的接口支持安装智能双表盘、中控物理按键模块、可充电手机支架等配件。这种模块化思路赋予了用户后期个性化定制的空间,可玩性很高,特别对喜欢DIY的车主很有吸引力。不过,7.1英寸的翻转式仪表盘在信息显示的直观性上略逊于S7的12.3英寸全液晶仪表。两者座舱都代表了顶尖水平,S7强在生态整合深度与交互便利性,SU7则在硬件拓展性和个性化上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跑了500公里才发现,小米SU7和智界S7,差距实在太大-有驾

空间:尺寸与舒适性的微妙平衡

数据上看,SU7的车身长度(4997mm)和轴距(3000mm)都略大于S7(4971mm, 2950mm)。实际坐进后排,腿部空间确实SU7稍占优势。但S7的后排乘坐舒适性却给了我惊喜。它的座椅填充物更厚实柔软,对腿部的支撑非常到位,靠背还支持角度调节,长途乘坐时更容易找到最放松的姿态。前排多层隔音玻璃和后隐私玻璃的配置,也有效提升了NVH表现和私密性。

SU7的后排采用了一体式运动座椅,视觉上更酷炫,支撑性也不错,但在绝对的柔软度和承托感上略逊于S7。不过,得益于掀背式尾门设计,SU7的后备厢开口更大,标准容积(622L)也大于S7(420L),在装载大件物品时更具实用性。空间利用上,两者各有侧重:S7后排乘坐舒适性更优,SU7则在载物便利性和视觉运动感上得分。

动力与续航:性能与效能的交响曲

跑了500公里才发现,小米SU7和智界S7,差距实在太大-有驾

500公里的路程,是检验三电系统可靠性和续航能力的绝佳机会。我体验的都是后驱长续航版本。

S7搭载后置单电机,最大功率215kW(292马力),配备82kWh三元锂电池(中创新航),CLTC续航高达705km。最核心的亮点是其800V高压快充平台,实测从低电量充至80%仅需约0.25小时(15分钟),这在长途旅行中极大地缓解了续航焦虑。途灵智能底盘是另一大技术亮点,它通过传感器实时感知路况和车身姿态,智能调节扭矩输出和悬挂响应,在保证操控稳定性的同时,最大程度提升了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驾驶模式偏向舒适,底盘能柔和地化解路面颠簸,非常适合长途巡航。百公里电耗12.4kWh,效率不俗。

SU7同样采用后置单电机,功率220kW(299马力)略高,扭矩400N·m也稍大,官方百公里加速5.28秒,比S7的5.4秒快上0.12秒,实际体验中,这点加速差异在体感上也能察觉到一丝更迅捷的推背感。它配备73.6kWh磷酸铁锂刀片电池,CLTC续航700km,与S7处于同一优秀水平。不过,其基于400V平台打造,快充速度相对800V平台的S7要慢一些。SU7的底盘调校明显偏向运动风格,路感更清晰,过弯时侧向支撑更足,驾驶乐趣更浓郁,但相对的,在应对连续颠簸路面时,舒适性就不如S7那么极致了。百公里电耗12.3kWh,与S7几乎持平,能效控制同样优秀。

智驾:领航能力的分野

跑了500公里才发现,小米SU7和智界S7,差距实在太大-有驾

长途高速驾驶,高阶智驾辅助系统能大大减轻疲劳。这恰恰是两款车在500公里体验中拉开显著差距的领域。

S7搭载的华为ADS辅助驾驶操作系统,功能非常全面。除了基础的L2级辅助驾驶(包含全速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保持等),其核心优势在于高速NOA(高速导航辅助驾驶)和匝道自动驶入(出)功能。在高速路段,设定好导航目的地,系统能自动完成变道超车、进出匝道等操作,连贯性、平顺性和决策合理性都相当成熟,大大提升了长途高速行车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自动泊车入位等功能也相当好用。

SU7同样配备了高阶智驾系统(Xiaomi Pilot + NVIDIA DRIVE Orin芯片),支持L2级辅助驾驶、全速自适应巡航、自动变道辅助和自动泊车入位等核心功能,在高速巡航和基础辅助方面表现可靠。然而,它目前暂不支持高速NOA和匝道自动驶入(出)功能。这意味着在需要进出高速或切换路线时,驾驶员需要更早地接管车辆。对于依赖高速领航功能的长途用户来说,这是一个关键的考量点。当然,小米智驾起步虽晚,潜力巨大,未来OTA升级值得期待。

500公里后的领悟:各有所长,选择即态度

跑了500公里才发现,小米SU7和智界S7,差距实在太大-有驾

跑完这500多公里,我对这两款现象级的产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们都是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杰出代表,但骨子里流淌着不同的血液。

小米SU7:它是一位活力四射的“运动健将”。如果你追求轿跑般拉风的外观设计,享受清晰路感和灵敏操控带来的驾驶乐趣,看重车辆的个性化拓展潜力,并且对极致性价比非常敏感,那么SU7的澎湃动力、运动化调校和极具吸引力的价格,会让你爱不释手。它精准地满足了年轻消费者对第一台梦想轿跑的渴望。

智界新S7:它更像一位“科技暖男”。如果你更看重长途驾驶的舒适性、座舱交互的极致便捷与智能(鸿蒙生态)、顶尖的高速领航辅助驾驶体验(华为ADS)、以及800V平台带来的快速补能效率,那么S7在智能化体验、舒适性配置和高压快充方面的优势就非常突出。它更适合注重科技享受、家庭出行品质和长途便利性的用户。

结语:双星辉映,照亮未来

小米SU7和智界新S7的这场“500公里较量”,生动地诠释了当前中国智能电动车市场的繁荣与多元。小米凭借强大的用户生态和精准定位,以SU7为利刃,成功切入并引爆市场;华为则依托深厚的技术积累和鸿蒙智行生态,通过S7展现了其在智能化、舒适性、高效补能等维度的领先实力。它们的差距,并非档次的高低,而是产品哲学和核心用户诉求的差异。

这场由科技巨头引领的汽车变革,受益的终将是消费者。无论是选择SU7的年轻动感,还是青睐S7的科技舒适,都意味着选择了一种更智能、更环保、更精彩的出行方式。它们如同夜空中璀璨的双子星,共同照亮了中国汽车工业迈向智能化、高端化的光明未来。作为消费者,我们乐见这样的良性竞争与创新繁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