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老百姓买车,总听说新能源有补贴。
可你知道吗?车企自己也能拿补贴,而且动辄几十亿!最近各家车企公布年报,比亚迪拿了104亿政府补贴,上汽52亿,吉利43亿,长城22亿……这些钱到底从哪来?凭啥给?最后又用在哪了?
一、车企“领红包”,最高104亿
比亚迪今年最“壕气”,104亿补贴到账,占净利润的25.8%。这笔钱可不是白拿的,既有报废车补贴、技改资金,也有稳岗就业扶持。更猛的是,去年比亚迪补贴才46亿,今年直接翻了一倍多,增量58亿。
上汽集团也不差,52.58亿补贴进账,占净利润四分之一。吉利控股拿了43亿,比去年多出5个“小目标”。就连长城汽车也分到22亿,再加上税费减免等优惠,合计近40亿,相当于净利润的三成。
为啥车企能拿这么多补贴?
答案很简单:政策透明,雨露均沾。汽车报废、技术改造、员工稳岗……只要符合国家规定,所有车企都能申请,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宁德时代、赛力斯等也都有份。
二、补贴不是“白给”,钱花在刀刃上
政府给车企发补贴,核心就俩字:引导。
技术升级:比如比亚迪研发投入532亿,全球销量第一,补贴帮着分摊风险;
稳定就业:上汽、长城等企业用稳岗补贴保住员工饭碗,光比亚迪一家就带动上下游百万岗位;
环保转型:新能源车淘汰燃油车,补贴加速技术迭代。像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长城的混动系统,背后都有政策推力。
有人吐槽:“补贴这么多,车价咋没见降?”其实,车企拿到钱后,大头用于研发和扩产。比如比亚迪今年海外销量暴涨,靠补贴支撑了“价格战”;赛力斯拿到10亿补贴,问界M9才能快速量产。
三、补贴≠躺赢,车企也有压力
别看补贴数字亮眼,车企日子并不轻松。
比亚迪今年现金流下降21%,广汽净利润才8亿,补贴却拿了27亿,相当于“补贴救命”。长安汽车更夸张,21亿补贴占净利润34.8%,比卖车还赚。
补贴能解一时之急,但长期依赖会“上瘾”。
比如某新势力车企,补贴一退坡立刻亏损。反观比亚迪,一边拿补贴,一边把研发做到全球前五,这才是真本事。
四、普通人能蹭到补贴红利吗?
当然能!车企拿补贴搞研发,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比如:
技术下放:比亚迪的CTB车身技术,最早靠补贴试验,如今10万级海豚也用上了;
成本摊薄:宁德时代拿38亿补贴研发电池,一度电成本降了30%,电动车越来越便宜;
服务升级:长城用补贴建海外工厂,哈弗枭龙在东南亚直接降价3万,出口车更实惠。
补贴是“药”,但不能当饭吃
政府撒钱,为的是让车企“强身健体”。比亚迪们拿百亿补贴,更要扛起技术突破的责任。明年补贴还可能退坡,到时候拼的就是真功夫。
作为老百姓,咱乐见车企拿补贴,但更期待他们用产品说话——毕竟,好车比数字更有说服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