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为何点名光伏与电动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

工信部为何点名光伏与电动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

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发布《关于规范光伏与电动汽车行业有序竞争的指导意见》,首次公开点名两大行业存在“非理性竞争”问题,包括低价倾销、产能盲目扩张、技术抄袭、地方保护主义等六大乱象。

一、非理性竞争全景图:从“价格战”到“产能过剩”的六大乱象

1. 光伏行业:低价倾销与产能泡沫并存

现象1:组件价格“腰斩式”下跌
2024年,光伏组件价格从年初的1.8元/瓦骤降至年底的0.9元/瓦,部分二线企业甚至报出0.7元/瓦的“破成本价”。这种“自杀式降价”导致全行业亏损面超60%,头部企业如隆基绿能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85%。

现象2:产能过剩引发“开工即亏”
截至2025年2月,中国光伏组件产能达500GW,而全球需求仅350GW,产能利用率不足70%。内蒙古某光伏产业园内,12家企业中仅3家保持满产,其余9家因订单不足轮流停工。

现象3:技术抄袭与专利纠纷激增
2024年,光伏行业专利诉讼案件同比增长120%,主要涉及PERC电池、HJT技术等核心领域。江苏某企业因抄袭德国设备参数被判赔2.3亿元,成为行业典型案例。

2. 电动汽车行业:地方保护与“内卷式”竞争

现象4:地方补贴“暗战”加剧
多地政府推出“购车补贴+充电桩补贴”双重政策,但部分城市设置“本地车企优先”条款。例如,某中部省份规定,非本地品牌电动汽车无法享受全额补贴,引发车企抗议。

现象5:产能规划“超前”引发过剩担忧
截至2025年2月,中国电动汽车年产能达1200万辆,而2024年销量仅800万辆,产能利用率约67%。深圳某新能源车企规划的年产50万辆基地,实际年销量不足15万辆,设备闲置率超70%。

现象6:“配置战”导致成本失控
为争夺市场份额,车企竞相堆砌激光雷达、空气悬架等高端配置。某款20万元级车型标配价值5万元的智能驾驶包,导致单车亏损超2万元,形成“卖一辆亏一辆”的怪圈。

二、民生冲击:从“消费者受益”到“产业链受伤”的连锁反应

1. 消费者端:短期利好与长期风险并存

短期看,价格战使电动汽车均价从2020年的25万元降至2024年的18万元,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下降40%,消费者确实受益。但长期看,企业为压缩成本可能偷工减料,如某品牌电动汽车因电池质量问题引发多起自燃事故,威胁消费者安全。

在农村地区,光伏“低价安装”陷阱频发。部分经销商以“零首付”吸引农户,但后续运维缺失导致发电效率骤降,农户不仅没赚到钱,还背上贷款。

2. 产业链端:从“上游矿企”到“下游经销商”的全面承压

上游硅料、锂矿价格暴跌。2024年,多晶硅价格从30万元/吨跌至8万元/吨,跌幅超70%,导致新疆、四川等地矿企大规模减产,数万矿工面临失业。

中游电池、组件企业陷入“两头挤压”。一方面,原材料降价滞后;另一方面,产品售价暴跌,双重压力下,江西某电池厂被迫裁员30%,引发工人集体抗议。

下游经销商库存积压。2024年“双11”期间,某电动汽车品牌经销商库存系数达2.5(正常为1.5),被迫以“七折价”清库,单店亏损超百万。

三、深层原因剖析:从“市场失灵”到“政策叠加”的复合效应

1. 市场机制缺陷:信息不对称与“囚徒困境”

光伏与电动汽车行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过度披露乐观产能规划,误导投资者与消费者。例如,某光伏企业宣称2025年产能将达50GW,但实际订单仅20GW,导致产能闲置。

行业陷入“囚徒困境”:若一家企业降价,其他企业被迫跟进,最终全行业亏损;若不降价,则市场份额被抢占。这种博弈导致价格战持续升级。

2. 政策导向叠加:补贴退坡与地方保护交织

中央层面,2023年起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50%,2025年完全取消,倒逼企业“断奶求生”,但也加剧了短期竞争压力。

地方层面,各地为保护本地车企,设置“隐形门槛”。例如,某沿海城市要求出租车必须采购本地品牌,否则不予上牌,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加剧了市场分割。

政策执行存在“时滞效应”。例如,某省2023年出台的充电桩补贴政策,因审批流程冗长,2024年底才落地,导致企业“先投后亏”。

3. 企业战略失误:盲目扩张与同质化竞争

部分企业存在“规模崇拜”心态,为追求“世界第一”盲目扩张。例如,某光伏企业为进入全球前五,三年内投资200亿元新建产能,但因技术落后,产能利用率不足50%。

产品同质化严重。电动汽车市场“SUV扎堆”,光伏市场“PERC电池泛滥”,缺乏差异化竞争,只能通过价格战争夺市场。

4. 国际竞争压力:贸易壁垒与技术封锁反制

美国、欧盟对中国光伏、电动汽车产品加征关税。例如,美国对华光伏组件关税达45%,欧盟启动反倾销调查,导致出口受阻,企业被迫转向内销,加剧国内竞争。

技术封锁加剧。美国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半导体设备,影响光伏电池、电动汽车芯片的国产化进程,迫使企业“重复投资”研发,成本激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