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锱铢必较,方能臻于至善”,用在小米汽车这茬事儿上,可谓是丝丝入扣。
这不,近来小米SU7 Ultra有些许龃龉。暂且不论车子性能几何,单论这“排位模式”与那碳纤维前舱盖,确乎令一干拥趸们心头一紧。本以为购入爱车,即可纵情驰骋,怎料尚需解锁隐藏机能,这番境遇,宛若嬉戏氪金手游,好不容易欧气爆棚抽中SSR,却被告知还需充值方可启用,岂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事情梗概是这般。小米SU7 Ultra标榜的“排位模式”,原本令人翘首以盼,待解锁条件公布,部分用户顿感茫然失措。这感觉恰似,你满怀憧憬购置新款智能终端,却发觉某些功能需答对十道刁钻古怪的谜题方能解锁,这算不算得上是“惊吓”而非“惊喜”?小米汽车见势不妙,旋即致歉,并宣告暂停推送,待后续版本迭代再行解决。这般应变,差强人意。
再说说这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听起来甚是高屋建瓴,宣称复刻原型车造型,兼具辅助散热之效。然则,问题在于,并非人人都对其青睐有加!好比你添置一件新装,却发现领口款式与个人审美格格不入,纵使品质上乘,穿戴起来总觉扞格不入。小米汽车亦洞悉此节,故而祭出改配服务与积分馈赠。凡已选配用户,皆可获赠两万积分。此番举措,虽无法令普罗大众皆大欢喜,但至少姿态尚算诚恳。
话说回来,此事着实引人深思。缘何一个汽车品牌,会在这些枝微末节上马失前蹄?是因思虑不周,抑或是过于追求尽善尽美,反倒画蛇添足?
遥想当年,苹果初出茅庐之际,亦是问题丛生,然其凭借持续改进与用户反馈,终成行业翘楚。我们自主品牌,尚有漫漫长路要走。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提及用户反馈,便不得不提用户体验。时下消费者购物,不仅关注产品本身,更看重服务与体验。你产品再优秀,若用户体验不佳,照样会被市场所摒弃。试想那些曾风靡一时的品牌,诺基亚、摩托罗拉,如今安在?不正是因为未能与时俱进,未能重视用户体验所致吗?
以本次小米汽车事件为例,问题症结并非在于“排位模式”抑或“碳纤维前舱盖”,而在于未能充分体察用户需求与感受。部分用户或许偏爱简洁明了,不喜故弄玄虚。部分用户或许认为碳纤维前舱盖过于招摇,更倾向于低调务实。
这不禁令我联想起此前某互联网企业推行的“996工作制”,冠冕堂皇地称之为“奋斗”,结果招致骂声一片。何故?盖因其根本就不是用户(员工)所希冀之物!
故而,企业在打造产品、提供服务之时,务必倾听用户心声,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切勿自以为是,闭门造车。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倾听用户意见呢?窃以为,可建立更为完善的用户意见收集机制。譬如,可定期举办用户座谈会,可开通用户反馈专线,可在社交媒体上与用户互动。总之,要让用户感受到其声音被听到,其意见被重视。
当然,倾听用户意见并非一味盲从。企业需有自身判断,需有自身坚持。但前提是,你的判断与坚持,需符合用户利益,需符合市场规律。
小米汽车此番致歉与补偿,权当是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冀望他们能引以为鉴,日后在产品设计与服务方面,更加精益求精,更加贴近用户。
毕竟,造车并非易事,需倾注巨大努力与心血。但再难之事,只要用心为之,定能有所成就。我们期许小米汽车能更上一层楼,为中国汽车工业贡献更大力量。
末了,我想说,一个企业真正的成功,不在于聚敛了多少财富,而在于赢得了多少用户的信任与爱戴。希望所有企业,都能将用户置于首位,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这才是企业行稳致远的长青之道。
这不仅是对小米汽车的期许,亦是对所有中国企业的期许。唯有如此,我们方能携手共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