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9万元买中型SUV,还是大众同源平台?捷达VS8来了,但捷达品牌却卖不动了。
就在两天前,9月5日,捷达推出了全新中型SUV——VS8,三款车型售价直接杀进10万以内,最低9.59万。账面数据看着挺香:MQB平台、EA211 1.4T发动机、轴距超2.7米,尺寸比VS7还大一圈,配置也更高,价格反而更低。可现实很骨感——今年前7个月,捷达品牌在国内只卖了6.4万辆,全年预计也就12万出头,比巅峰时期差了一大截。
要知道,捷达单车型时代,年销轻松破30万,是真正的一代“国民神车”。可自从2019年独立成品牌,六年过去,销量不升反降,2024年同比暴跌近26%。问题出在哪?我开着朋友那台2022款捷达VA7跑了2000多公里后,又去试了刚上市的VS8,终于明白了:消费者不是不认捷达,而是不认“没了大众标的捷达”。
一、设计细节背后,是品牌认知的“断崖”
先说外观。新VS8前脸用了Y字形镀铬+点阵格栅,侧面线条干净利落,尾灯也做了熏黑处理,整体比VS7更显大、更稳重。我特意把VS8停在一辆途观L旁边,车身比例几乎看不出明显差距,轴距只短了3厘米,视觉上甚至更紧凑精神。
但当我问朋友:“这俩车,哪个开出去更有面子?”他脱口而出:“那还用说?当然是大众。”
这话扎心,但真实。捷达的车标,从“J”变成一个抽象的“Y”字形,失去了大众VW标那种“德系血统”的暗示。即便我跟他说,VS8和途岳用的是一样的MQB-A1平台,发动机也是EA211,底盘调校也由大众团队主导,他还是摇头:“我知道,可别人不知道啊。”
这就像你穿一件高仿大牌,自己清楚用料做工不差,但别人一眼看不到LOGO,心里就打了折扣。在10-15万这个价位,面子,是刚需。
二、坐进车内:省钱省到了“不该省的地方”?
打开车门,VS8的内饰用料能明显感觉到“克制”。中控台是硬塑料,门板上只有少量软包,8英寸中控屏反应偏慢,车机系统还是那个熟悉的大众风格,但UI老旧,不支持CarPlay无线连接。
我朋友的VA7也一样,车门开关手感偏轻,关门时“啪”一声,不像大众车那种厚重的“嘭”。底盘滤震还行,过减速带能吸收大部分冲击,但细碎震动传递到座椅上更明显。我问他:“你觉得这车像大众吗?”他笑了:“像,但像十年前的大众。”
这其实正是问题所在。捷达品牌的技术底子确实是大众的,但为了压成本,细节质感被层层削减。隔音材料少了,悬挂衬套用的更普通,电子系统简化了。这些在参数表上看不到,但开起来、用起来,全都能感知到。
有位老车主在论坛留言:“我买捷达就是冲着‘德原捷’去的,结果发现‘德味’只剩个壳了。”
三、动力与操控:熟悉的配方,但少了点“灵魂”
VS8搭载的还是那台1.4T+6AT组合,最大功率150马力,扭矩250牛·米。这套动力总成在大众车型上口碑极佳,平顺、省油、耐造。但在捷达车上,调校明显更保守。
我试驾时特意做了几次急加速,变速箱升挡积极,但降挡反应慢半拍,Sport模式也像是“装饰”。高速过弯时,车身侧倾控制尚可,但ESP介入有点突兀,方向盘手感偏轻,缺乏沟通感。
对比同价位的长安CS75 PLUS(1.5T+8AT)和哈弗H6(2.0T+7DCT),捷达在动力响应和驾驶乐趣上已经没有优势。CS75 PLUS的8AT换挡干脆,车机流畅,内饰科技感强;H6动力猛,空间大,配置拉满。而捷达,只剩下“皮实耐用”这一个标签。
可问题是,现在的国产车,也都很耐用了。
四、致命短板:没有新能源,等于被时代甩下
我翻遍捷达官网,全系清一色燃油车。没有混动,没有纯电,连轻混都没有。而在2024年,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40%,10-15万市场,比亚迪、长安、吉利的混动SUV已经杀到8万起。
捷达的1.4T油耗6.5L左右,看着不高,但对比比亚迪宋Pro DM-i的百公里馈电油耗4.4L,差距就出来了。更别说电车的使用成本,一公里几分钱,加油一公里七八毛。
我在4S店问销售:“捷达什么时候出电车?”他苦笑:“不知道,厂里没消息。”旁边一位看车的大哥直接说:“我本来想买VS7,但试了比亚迪元PLUS,电车安静、加速快、充电便宜,一想还是换新能源了。”
没有新能源,捷达就等于主动放弃了未来五年的增长市场。尤其在一二线城市,牌照、限行、补能便利性,都在推着消费者走向电车。
五、VS8能救市吗?价格是唯一杀手锏
这次VS8定价9.59万起,确实够狠。比VS7便宜了近2万,尺寸更大,配置也更高。低配都有ESP、6气囊、倒车影像、无钥匙进入,性价比账面拉满。
但问题在于:消费者要的不只是便宜,而是“值”。便宜但没面子,便宜但没技术,便宜但没未来——这样的车,买来是图啥?
我在试驾时遇到一位年轻爸爸,他试完VS8说:“价格是真便宜,但我不敢买,怕三年后卖不掉。”这话让我心头一震。保值率,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目前捷达的二手车残值率,已经明显低于主流自主品牌。
六、未来怎么办?两条路,只能选一条
捷达品牌现在站在十字路口。要么彻底下沉,主打“工具车”定位,像五菱宏光一样,不讲面子、不讲科技,就讲皮实便宜;要么加速转型,推出混动甚至纯电车型,重新绑定大众技术光环,打“技术平权”牌。
我更倾向于后者。大众有MEB平台、有DM-i级混动技术,完全可以授权捷达做“大众技术普惠版”。比如推出一款12万内的纯电SUV,用大众标授权,续航500公里,支持快充——这才有机会翻盘。
否则,光靠降价,只会陷入“越卖越亏,越亏越降”的死循环。
写在最后:消费者不是不买账,而是要“看得见的价值”
捷达从神车变“冷门”,不是产品不行,而是品牌价值与消费者期待出现了错位。大家买的从来不只是“车”,而是背后的身份认同、技术信任和未来预期。
现在,捷达丢了大众标,丢了新能源,只剩下一个“便宜”的标签。可在这个国产车又好又便宜的时代,“便宜”已经不再是护城河,而是入场券。
所以我想问各位车友:如果你有10万预算,会选捷达VS8,还是比亚迪宋Pro DM-i?为什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
我也会持续关注捷达的动向,如果他们真出了混动或电车,我一定第一时间试驾,给大家带回最真实的反馈。
毕竟,谁不希望看到一台真正“平民德系车”的回归呢?
(数据来源:车快评整理自公开销量数据及厂商资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