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澄清,轮轴比非小米首创,概念早有出处

最近这阵子,咱们的汽车圈可真是热闹非凡,不过大家伙儿争论的焦点,不是哪家又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新车,而是一个听起来有点玄乎的词儿——“轮轴比”。

这事儿的起因,得从小米汽车和一汽丰田的一次“隔空喊话”说起。

这俩一个是中国新晋的流量明星,一个是全球汽车界的老牌劲旅,这么一碰撞,火花四溅,也把咱们这些平时只管开车加油的普通人给卷了进来,心里头全是问号:这“轮轴比”到底是何方神圣?

博主澄清,轮轴比非小米首创,概念早有出处-有驾

是小米独创的黑科技,还是汽车行业里早就有的老规矩?

事情的导火索,是一汽丰田的一位高管赵东先生,他挺直接地在网上向小米汽车“开了炮”。

他的话可以说是又准又狠,主要就戳了两个点。

第一个点,是关于数学的。

他说,小米在发布会上那张宣传SU7的图片,说得清清楚楚,轮轴比是黄金的3倍,听着特别高级。

可问题是,他仔细一看那张图,在车子的前轮和后轮之间,不多不少正好能塞下3个轮胎。

赵总就说了,这前后轮本身也得算上吧?

一个前轮,中间三个轮,一个后轮,这么一算,这不就是“一加三加一”的关系吗?

那轴距应该是四个轮胎的直径才对,怎么就成了三倍呢?

这一下子就把大家给问住了。

咱们普通人可能对汽车参数不敏感,但小学数学都学过,三和四的差别可大了去了。

很快,就有热心网友拿出数据来算了,小米SU7的轴距是3000毫米,轮胎直径根据型号不同,差不多在750到780毫米之间。

博主澄清,轮轴比非小米首创,概念早有出处-有驾

用3000除以760,得出来的数差不多是3.95,这可不就是奔着4去了嘛。

赵总的这个质疑,从数据上看,确实站得住脚,这就让小米的宣传显得有点不那么严谨了。

紧接着,赵总的第二个问题就更尖锐了。

他直接说,自己在汽车行业干了这么多年,翻遍了各种专业的汽车理论书籍,从来就没见过“轮轴比”或者“轮高比”这种说法。

他认为,这些概念根本就是小米为了营销,为了让自己的车听起来更牛,自己“发明创造”出来的。

他还顺带着把那些跟着小米宣传自家车也是“3倍轮轴比”的其他车企给调侃了一番,说他们这是“抄作业把错误答案也给抄上了”。

这话一出,杀伤力可不小。

这一下子就把问题的性质从一个简单的计算失误,上升到了一个“概念造假”的层面。

这下可好,整个网络都炸开了锅。

大家都在议论,难道我们一直追捧的所谓“黄金比例”,只是一个营销团队想出来的噱头?

小米这么大个公司,难道也玩这种文字游戏来忽悠人吗?

一时间,对小米的质疑声四起。

就在大家伙儿议论纷纷,觉得小米这次可能要“翻车”的时候,一位叫“@陈哲然Dk”的汽车博主站了出来。

博主澄清,轮轴比非小米首创,概念早有出处-有驾

他没有急着站队指责谁,而是像个知识渊博的老师傅,不急不慢地给大家讲起了汽车设计的历史。

他说,大家先别急着下结论,“轮轴比”这个词儿可能是新的,但它背后代表的那个设计理念,可一点都不新,甚至可以说是汽车设计界的“老传统”了。

他解释说,在汽车设计师的圈子里,用一个车轮的直径作为一把“尺子”,去衡量和设计整台车的侧面比例,是一个非常基础、而且早就被大家默认的方法。

这就好比我们画画的时候,会用一个“头”的长度来确定人体的身高和四肢的比例一样,它是一种设计师之间通用的“语言”,能帮助他们创造出看起来最和谐、最舒服的视觉效果。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他还举了一个特别有说服力的例子——劳斯莱斯。

他说,大家可以去看看那些经典款的劳斯莱斯,为什么它们总能给人一种雍容华贵、气场强大的感觉?

就是因为早在一百多年前,劳斯莱斯的设计师们就已经炉火纯青地在运用这个方法了。

他们会把车轮的直径当成一个基本的“模块”,比如车身的高度可能是两个车轮那么高,车窗的下边缘线正好在一个车轮的高度上,车子的前悬和后悬也可能是半个车轮的长度。

通过这种方式,整台车的比例就被精确地控制住了,从而诞生了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造型。

后来,这种“以轮径为模数确定整车比例”的设计思路,被广泛地学习和采用,在很多专业的汽车设计教材里都能找到类似的案例。

所以,这位博主总结说,小米并不是“发明”了这个原理,他们更像是把一个行业内部专业人士才懂的设计手法,用一个非常通俗、非常容易传播的新名字——“轮轴比”——给包装了一下,然后推到了所有普通消费者面前。

听到这里,相信大家心里都亮堂了不少。

博主澄清,轮轴比非小米首创,概念早有出处-有驾

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轮轴比之争”,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的问题。

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现在汽车市场的一些真实情况。

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小米的营销能力确实是顶尖的。

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光有好产品还不够,你得会吆喝,得能让大家听懂你的好。

小米就把一个很专业的汽车美学问题,简化成了一个朗朗上口的“最优轮轴比3倍”,这一下子就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让很多以前从不关心这些的人,也开始讨论起了汽车的侧面好不好看。

从这个角度看,小米的这种“概念创新”是成功的,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众审美的普及。

我们中国的企业,敢于自己定义标准、创造新词,这本身就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

但另一方面,营销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当一个吸引眼球的营销概念,和严谨的工程数据产生了模糊甚至矛盾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小米PPT上那个介于3和4之间的数字,就成了这次争议的暴风眼,给了竞争对手一个非常好的攻击机会。

这也给所有造车新势力提了个醒:营销创新固然重要,但真实和严谨是永远不能丢的底线。

尤其汽车是关系到生命安全的产品,任何一个宣传出去的数据和概念,都必须经得起最严格的审视和推敲。

而丰田高管的这次“发难”,也不完全是没事找事,它背后也反映了传统车企对于行业标准和严谨性的一种坚守。

这场争论,实际上也是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一种是追求快速迭代、用户体验至上的互联网思维,另一种是讲究经验积累、标准统一的传统工业思维。

这场争论没有真正的输家,它反而可能对整个行业是件好事,它促使所有人去思考,如何在吸引消费者的创新营销和真实准确的技术标准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