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到一份不太正式的统计:去年全球新车出货量大约有8,000万辆左右,新能源占了20%左右,今年预计涨到30%,甚至更高一些。你说,这数据靠谱吗?(这是估算,毕竟不同机构口径各异)反正我感觉,电动车的火热,不是吹的。
刚跟一车店的老李聊,他叹口气:今年车都不一样了,好多年轻人都不看传统动力了。我心想,的确,年轻人买车,第一考虑可能就是省心、便捷。他还说:前几天有个小伙子看了两款合资SUV,问我:‘你们这油费怎么这么贵?’其实我也算过,油钱每个月大概得出个比例——一辆车,百公里油耗大多在8-12升(这段先按下不表),若稳在7元左右,日行200公里,年算下来油费差不多1.5万到2万(估算,样本少)。
但对比一下,电动车的用电成本,平均每百公里大概0.3元(体感),当然这跟地区、电价有关,但整体看,燃油车的持续高,将加速电动车的普及。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难道我们对上涨的敏感度,还没到极点吗?或者说,新能源真能取代传统动力,像市场预测的那么快?
我之前一直觉得,科技到一定程度,自然会逼出碳减排政策,进口车企看得很清楚,要适应新能源潮流,研发投入绝对少不了。就像我买的那台老款本田,4年了,动力还算稳,油耗也还可以,但我知道,要在新能源面前保持竞争力,真正的技术突破还得靠点黑科技的积累。
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某品牌的电池成本从去年每千瓦时不到100美元涨到120美元(样本有限,估算个数)。我就想,电池原料价格的动荡会不会成为未来最大变数?要是原料再涨个20%,那成本直接翻一番,刹那间,市场定价就会变。
穿插个细节,有次在工厂休息室碰到一个车间的老工人,他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们电池厂家就是炒原料,等得越久,挣得越多。这话当然没就事论事,但我知道,他在说整个供应链的博弈——原材料、制造、物流,每个环节都像把牌,谁掌握了主动,谁就能赚得更多。
实际上,我一直觉得,研发和供应链露出的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挺像:你买一件衣服,不仅看价格,更看布料、制作,也许还要考虑到寄到手得多长时间。车也是一样,技术再牛,供应链稳不稳,关系重大。就像我之前见到的某品牌新车,设计确实漂亮,但在某个细节上,比如智能辅助系统反应迟缓,我猜,是芯片供应的问题——脚踩地气,毕竟硬件基础决定成败。
对比这两款车,有时候你会发现,同样一辆车,换个品牌或者不同细节,体验就差那么一点点。同价位的紧凑型SUV,某款远程启动很顺畅,点火瞬间车就动了;而另一款,心里总有点紧张,怕车会卡壳。这其实就是软件与硬件的配合问题,技术底层没做好,细节就会显得不自然。
说到这,我又想到市场上的一些变数。就像我认识的一个销售,他说:现在顾客都喜欢智能化配置,别的没用,但用起来顺手就留恋。这也是个趋势。智能化越多,系统可能越复杂,出错概率也越大。有次有个老客户抱怨:车载导航突然死机,整个人立马懵了。其实我觉得,大家对智能的期待,还在一个很牛的状态,但最后用着,还是要靠过硬的稳定性。
所以我一直觉得,技术这个东西,不能光看表面光鲜,底层的水坑要挖好。今年许多新车都搭载了更快的快充技术,但我心里有个疑问,难道这个行业在追赶的路上,真能一气呵成?还是说,雷声大雨点小,实际落地,还要看硬件能力的兼容性。
我此刻就想:未来如果能源价格再涨个一两成,那些成本杠杆还扛得住不?——这或许也是一个没细想过的猜测。不管怎么说,新能源市场的泡沫不会出现大规模崩塌,但技术成熟度、供应链稳定,是决定市场能否持续爆发的关键。
说到这,我又想起一个细节。去展厅看车,有个销售员偷偷告诉我:客户喜欢问:这车的电池用多久?能跑多远?我微笑点头,心想,这其实都只是表面问题。更根本的,是他们是否能相信——这台车,能陪他们走几年,不会电池突然亏电,像老朋友一样。我也挺好奇:谁第一天买车,就能预料到几年后会遇到什么?大概只有那种永远不老的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才会这样。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个人感觉,未来的汽车,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人性化。自动驾驶集成的更深,车能像人一样会思考,也是我没细想过的可能线索。
最终,看到中国品牌在新能源赛道上的快速跟进,我有点惊讶,又不觉得惊讶。毕竟,互联网浪潮催生的敏捷,和全国上下拼速度的奋力一搏,让中国车企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崛起。只是,我还在想:如果不是为了突破技术,他们会不会也像传统车企那样,慢慢变得稳重?又或者,这股快赶快的劲头,会不会带来后续的泡沫化?
人们常说,车就是生活的附属品,我倒觉得,更像生活的实验田。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还能找到那辆,开了五年的车,依然像新车一样可靠吗?还是,这一切,都只能成为一个猜测游戏而已。
你有没有想过,下一辆你会不会买的车,是不是会带着一种感情?或者,还是只留个便利的工具在身边?我猜,或许这要取决于那一段你和车相处的时光——那细微到自己都不曾留意的感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