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某新势力品牌高调宣传其70度大电池增程方案时,评论区却炸出一片灵魂拷问:"CLTC续航都标400km了,背着油箱和增程器图啥?"这绝非个案——2025年新能源战场上,曾经作为"里程焦虑解药"的增程车,正遭遇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暴击。
政策收紧:增程车的补贴红利时代终结
2024年新能源补贴新政像一盆冰水浇向增程车市。纯电续航≥200km的硬指标,直接让70%增程车型与1.3万元补贴失之交臂。更致命的打击来自上海:2025年起插混/增程车型将彻底失去绿牌特权。这些信号拼出一幅清晰的产业路线图:政策天平正在向纯电技术倾斜,增程车从"过渡方案"滑向"政策弃子"的进程已然加速。
市场选择:消费者用脚投票转向纯电
2025年上半年的销售数据揭示残酷现实:纯电车以60.9%的占比(441.5万辆)碾压增程车9.8%的份额(53.8万辆),后者增速已萎缩至15.5%。当主流纯电车型续航突破600km门槛,消费者开始精明计算:为增程车多付的造车成本、更高的保养费用、更差的能耗表现,是否还值得?尤其二代ES8等75度电池方案,更被调侃为"带着油箱的纯电车"——这种矛盾设计正在消解增程技术的存在意义。
车企困局:技术话术难掩产品力短板
销售展厅里,"解决里程焦虑"的话术越来越难打动消费者。某新势力销售坦言:"懂行的客户直接对比纯电车型参数。"为挽回颓势,车企疯狂堆砌70度+大电池和800V高压平台(如智己、岚图新品),却陷入更深的悖论:当CLTC续航突破400km,增程器反而成为拖累空间利用率、恶化风阻系数的负担。这种"既不像油车又不像电车"的尴尬定位,让增程车与纯电车型的技术代差愈发明显。
生死抉择:增程车需要重新定义存在价值
随着全国租车网络和换电体系完善,"自驾刚需"的遮羞布被彻底扯下。行业观察家指出:增程车要么彻底转向纯电路线,要么聚焦高原/严寒等特定场景,否则70度电池+增程器的组合终将成为新能源发展史上的"过渡产物"标签。当政策退潮与市场理性双重夹击,这场关于技术路线的生存博弈,答案或许比预期来得更早。
历史的车轮从不为中间路线停留——当纯电续航突破临界点,多一套动力系统就意味着多一份时代包袱。这场增程车的存亡之战,本质上是对"过渡技术"生命周期的残酷拷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