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的客车市场,宇通、中通、金龙、安凯、比亚迪五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加起来占了68%。
宇通一家就拿下31.98%的份额,每卖出三辆客车就有一辆贴着宇通的标志。
中通客车虽然规模只有宇通的三分之一,但增长速度让人意外,半年净利润涨了71.61%。
新能源客车正在改写行业规则。
宇通在这个领域依旧领先,每四辆新能源客车就有一辆是他们的。
中通悄悄爬到了第二位,10.1%的份额虽然不算太高,但增长速度比行业平均水平快得多。
比亚迪的玩法不一样,国内市场上不太显眼,但在国外卖得风生水起,光是伦敦街头就跑着上千辆比亚迪电动大巴。
厦门金龙和海格客车在公交市场扎得很深,不少城市的公交车都是这两家的产品。
安凯的销量只有3906辆,还不到宇通的五分之一,但坐过他们车的人都知道,安全性确实没得说。
金旅客车和苏州金龙走的是另一条路,主打智慧车队管理系统,最近还在氢能源车上投了不少钱。
资本市场对这些企业的态度差别很大。
宇通市值611.5亿,市盈率只有13.97,说明投资者觉得这家公司稳当。
中通市值68.3亿,市盈率20.77,市场愿意给更高的溢价。
最夸张的是安凯,市盈率高达282.38,这个数字在制造业里很少见。
不同地区的需求正在分化。
欧洲市场主要是替换老旧车辆,电动化进度最快。
东南亚和拉美还在大量新增车辆,对价格更敏感。
俄罗斯和中东既要新车也要替换车,这个市场厦门金龙抢得最凶。
买客车的人现在面临的选择很具体。
要规模大、售后网点多的选宇通。
讲究性价比的可以看看中通。
跑公交线路的多数选厦门金龙。
对安全性要求高的旅游公司往往挑安凯。
要做海外生意的,比亚迪已经铺好了路。
客车行业有个现象挺有意思,大企业都在拼命搞电动化,但技术路线各不相同。
宇通押注全系列产品,从六米到十二米都有电动款。
中通在混动技术上下了功夫,适合那些充电设施不完善的地方。
海格客车另辟蹊径,氢能源车已经接到不少订单。
这个行业的钱越来越难赚了。
原材料涨价吃掉不少利润,政府补贴又在慢慢减少。
宇通上半年营收微降1.26%,靠着控制成本才把净利润做上去。
中通和金龙汽车营收增长都在40%左右,但利润率还是比不上宇通。
未来三到五年,客车市场总量估计会稳定在30万辆左右。
电动车的比例会从现在的18%继续往上走。
氢能源车可能先在旅游客车领域打开市场。
自动驾驶技术还在试验阶段,宇通在郑州的试点跑了两万多公里没出过事故。
客车企业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关键看能不能抓住两个机会:一个是电动化转型不能掉队,另一个是海外市场要打开局面。
宇通在国内的优势暂时没人能撼动,但国际市场进展缓慢。
比亚迪正好相反,海外做得风生水起,国内反而施展不开。
这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发动机的声音越来越小,电池和电机的比重越来越大。
传统客车企业要么转型成功,要么被淘汰出局。
新进来的玩家要面对已经筑高的行业壁垒。
最终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既懂造车,又会算账的企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