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肯尼迪之死新解:别碰印钞机,碰了就得死,谁来都没用

林肯肯尼迪之死新解:别碰印钞机,碰了就得死,谁来都没用

为什么有些美国总统,明明是民选上台,最后却不是被选票请下去,而是被一颗子弹送走?答案或许就藏在那张一美元的纸币里。

你以为总统是国家的老大?错了。真正说了算的,是那个你从来没给它投过票,却牢牢攥着全世界钱袋子的圈子。他们不需要抛头露面,也不需要竞选拉票,他们只需要控制住钱,就控制了一切。

林肯肯尼迪之死新解:别碰印钞机,碰了就得死,谁来都没用-有驾

美国的诞生,从根上就带着这个圈子的烙印。翻开1776年那份《独立宣言》,底下签名的56个人里头,有53个都属于同一个神秘的兄弟会——共济会。

国父华盛顿,不光是开国元勋,还是共济会弗吉尼亚分会的头儿。他宣誓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地点不是什么神圣的教堂,而是在共...济会的礼堂里,手按的也不是《圣经》,而是共济会的典籍。

林肯肯尼迪之死新解:别碰印钞机,碰了就得死,谁来都没用-有驾

再看看你手里的美元,那个金字塔顶上瞪着一只眼睛的图案,叫“全视之眼”,是他们标志性的符号。下面那行拉丁文“Novus Ordo Seclorum”,翻译过来就是“世界新秩序”。这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为普通人建立的国家,更像是一个顶级精英俱乐部用来实践“理性社会管理”的巨大试验场。

这套玩法,两百多年来就没变过。你以为美联储是美国的国家银行?那就太天真了。1913年,一帮世界上最有钱的银行家,在佐治亚州一个叫哲基尔岛的私人小岛上开了个绝密会议,起草了《联邦储备法案》。

林肯肯尼迪之死新解:别碰印钞机,碰了就得死,谁来都没用-有驾

这个法案,直接把美国的货币发行权,从政府手里交给了由12家顶级私人银行组成的联盟。摩根、洛克菲勒、罗斯柴尔德这些如雷贯耳的家族,就是这个联盟背后的实际掌控者。

从此,美国政府成了最大的欠债人。政府想用钱,不能自己印,得跟美联储“借”,用未来的税收做抵押,还得规规矩矩地支付利息。到了2022年,美国政府收上来的税,有将近三成都拿去还这笔债的利息了。总统想搞经济?连钱袋子都不在自己手里,怎么搞?

林肯肯尼迪之死新解:别碰印钞机,碰了就得死,谁来都没用-有驾

历史上,不是没人想把钱袋子抢回来。亚伯拉罕·林肯就算一个。南北战争打得火热,军费告急,银行家们趁机开出高达30%的战争贷款利息。林肯一怒之下,绕开这帮人,直接下令财政部发行了四亿五千万美元的政府货币,因为票面是绿色的,所以叫“绿钞”。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林肯用行动证明,政府完全可以不通过银行家来发行货币。结果呢?战争一结束,他还没来得及推行他的货币新政,就在福特剧院里,一颗子弹从他后脑勺穿了过去。

林肯肯尼迪之死新解:别碰印钞机,碰了就得死,谁来都没用-有驾

一百年后,又一个胆大的总统出现了,他叫约翰·肯尼迪。他觉得美联储权力太大了,于是在1963年6月4日,签署了著名的11110号总统令,授权美国财政部直接发行以白银为储备的“白银券”。

这道命令,等于是在美联储的印钞机旁边,又给政府自己安了一台。肯尼迪想干什么,不言而喻。仅仅五个月后,11月22日,他的车队在达拉斯的街道上,在一片欢呼声中,被精准的子弹打成了血肉模糊的屠宰场。那个唯一的嫌疑人奥斯瓦尔德,还没来得及在法庭上说一句话,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一枪灭口。

林肯肯尼迪之死新解:别碰印钞机,碰了就得死,谁来都没用-有驾

巧合?历史上的巧合太多,就成了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你可以当总统,但你不能动美元。谁动美元的根基,谁就必须从物理上消失。

美元能称霸世界,靠的也不是美国经济有多好,而是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既会印钱,更会打仗。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夜崩塌。美元从此变成了纯粹的纸,它的价值,只靠美国的国家信用背书。

光有信用还不够,还得有硬通货绑定。他们盯上了工业的血液——石油。1975年,在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斡旋下,美国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老大沙特达成了一个秘密协议:沙特所有的石油出口,必须用美元结算。作为交换,美国为沙特提供军事保护。

“石油美元”体系就此诞生。全世界谁想买石油,就必须先储备大量的美元。这一下子,就给美元这张绿纸找到了一个坚不可摧的锚。

林肯肯尼迪之死新解:别碰印钞机,碰了就得死,谁来都没用-有驾

谁要是不听话,想绕开这个体系呢?下场都写在新闻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2000年公开宣布,伊拉克的石油贸易要改用欧元结算。没过多久,美国就以一小瓶“洗衣粉”为证据,说他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武器没找到,萨达姆却被送上了绞刑架。

利比亚的卡扎菲,更有野心。他想在非洲推行“黄金第纳尔”计划,用一种以黄金为支撑的新货币,来统一非洲的石油和资源交易,彻底把美元和欧元踢出非洲大陆。结果,2011年,北约的战机就飞临利比亚上空,一场“人道主义”干预之后,卡扎菲的尸体出现在了街头。

林肯肯尼迪之死新解:别碰印钞机,碰了就得死,谁来都没用-有驾

他们的罪过,说白了就一个:挑战了石油美元的霸权。过去几十年,美国发动的战争,十有八九都发生在全球的产油区。你还觉得这只是为了传播“民主自由”吗?

这个体系最厉害的地方,不光是军事上的硬实力,还有一套无孔不入的软控制。SWIFT,全球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这个听起来平平无奇的组织,却是美元霸权的神经中枢。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银行都得通过它来进行跨境结算。

想制裁谁,根本不用派兵,直接在SWIFT系统里把它踢出去,这个国家的金融血脉就等于被瞬间切断了。

更深层次的控制,是对人思想的塑造。全美国最大的六家传媒集团,控制了90%以上的信息渠道。而这些集团的高管里,一多半都是那个兄弟会的资深成员。他们决定了你每天能看到什么,不能看到什么,让你相信什么是真相,什么是谣言。

教育领域也是一样。常春藤名校超过七成的科研经费,都来自与这个圈子关系密切的各大基金会。哈佛、耶鲁,培养的不是自由思想的灵魂,而是维护这套体系运转的精英零件。

他们甚至对全球人口都有一个“宏伟”的规划。1980年,在美国佐治亚州,凭空出现了一座巨大的花岗岩石碑,上面用八种语言镌刻了十条所谓的“新世界指引”。第一条就赫然写着:“把地球人口控制在五亿以下,使其与自然保持永恒的平衡。”石碑的角落里,刻着一个“玫瑰十字会”的标记,那是共济会的一个古老分支。

苏联的解体,就是他们的一次完美实践。没有动用一兵一卒,仅仅是派出“经济顾问”,给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团队提供了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揽子“休克疗法”建议。结果,卢布一夜之间贬值了五百倍,一个超级大国的经济瞬间崩溃,几十年的财富积累被华尔街的金融家们洗劫一空。

你看,总统不过是台前的演员,真正的导演,是那些掌握着资本、信息和规则制定权的金融寡头们。他们建立了一个精密的、能够自我修复的系统。林肯和肯尼迪的悲剧,不是死于刺客的仇恨,而是死于对这个系统发起的挑战。他们试图夺回属于人民的权力,却触发了系统最残酷的“免疫反应”。

我的看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驱动它的力量,往往隐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权力真正的形态,或许并非宝座与权杖,而是一套看不见的金融代码和信息流。理解了这套系统的逻辑,才能看清世界舞台上,那些光鲜亮丽的英雄与枭雄背后,真正的博弈与无奈。这无关阴谋,只关乎人性与利益的永恒法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