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掏空六个钱包凑齐的270万,换来的不是新车钥匙,而是一纸写着陌生人名字的购车合同?最近,杭州一位车主在保时捷4S店的离奇遭遇,直接把“买车惊魂”演成了现实版悬疑剧。
第一幕:全款砸下去,车主名字“飞”了 事情简单到离谱——王先生看中一辆保时捷Taycan,爽快付了全款。可拿到合同时傻眼了:车主栏赫然填着某汽车贸易公司,销售却轻飘飘甩了句“走个流程而已”。等王先生回过神来,4S店早把车过户给了这家“神秘公司”,连临牌都办好了。
这操作熟不熟悉?像极了二手车市场的“背户”套路。但怪就怪在,这可是正规4S店!业内人士一针见血:要么是4S店用客户全款车去抵押融资,要么就是玩“销量冲榜”的猫腻——把零售订单伪装成批发业务,既能完成厂家任务,又能吃车企返利。
第二幕:4S店的“不能说的秘密” 翻翻裁判文书网,类似戏码早不是头一回。去年北京某奔驰店就被曝“收款不交车”,把客户全款车抵押给银行;更早时候,特斯拉也闹过“提车时发现被过户给第三方”的纠纷。
这些店图啥?说白了就是现金流游戏。一辆百万豪车全款到账,转头就能抵押套现几百万流动资金。至于风险?反正合同签的是别人名字,真要暴雷了,消费者得先和陌生公司打官司。有律师直言:“这根本是蓄意欺诈,但维权成本高到能劝退99%的人。”
第三幕:豪车光环下的“韭菜局” 最魔幻的是,王先生这270万砸下去,连方向盘都没摸到,反而要自证“这车该是我的”。而4S店呢?一边推诿“财务流程问题”,一边偷偷把车转移。难怪网友炸锅:“现在买豪车得带侦探了吧?”
行业潜规则之所以猖獗,吃准的就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毕竟谁能想到,光鲜亮丽的4S店会玩“狸猫换太子”?有汽贸老手透露:“越是紧俏车型,越容易出幺蛾子——反正你不买有人抢着买。”
尾声:方向盘还没摸到,先学会“防诈指南”? 这事最荒诞的结局可能是:最终4S店退钱了事,监管部门罚酒三杯。但下一个王先生会不会掉进同样的坑?当买车变成拆盲盒,消费者难道真得先修个法律学位再进4S店?
话说回来,您要是掏270万买辆车,结果发现合同写的别人名字——您是选择忍气吞声,还是杠到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