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米SU7的侧影被贴上“保时泰2.0”的标签时,这个看似调侃的比喻,实则暴露了很多人对产业变革的认知断层。把小米与众泰相提并论,就像用马车的标准评判高铁——两者看似都在轨道上奔驰,实则运行在不同的维度。
一、逆向开发VS正向突围:两种生存逻辑
众泰SR9的成功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在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专利构筑的“柏林墙”难以逾越,逆向开发成为后来者无奈的生存策略。但拆解奥迪Q5的T600、复刻保时捷的SR9,终究只是零件拼装游戏。当2018年国六排放标准实施时,缺乏正向研发能力的众泰,连发动机标定都难以完成。
小米的突围则建立在完全不同的产业基础之上。三电系统替代传统动力总成,让宁德时代的电池、汇川的电机、地平线的芯片成为标准化模块。这就像智能手机颠覆功能机时代——当芯片、屏幕、操作系统形成开放生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向系统整合与体验创新。小米SU7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设计、9100吨压铸技术、自主研发的HyperOS,恰恰证明其技术路径与组装厂的本质区别。
二、皮尺部思维VS生态化反:两种创新维度
众泰的模仿停留在视觉层面,如同拙劣的临摹画师。其SR9的保时捷式中控台与山寨安卓车机的割裂感,暴露出对汽车产品本质的误读。这种单纯的外形模仿,在智能化时代注定成为笑谈。
小米的“致敬”则是系统性创新中的美学表达。当激光雷达成为行业标配、贯穿式尾灯演变为设计共识时,汽车造型早已进入元素共享时代。真正重要的是:SU7的主动进气格栅能提升续航,可升降尾翼实现空气动力学优化,智能座舱实现人车家生态互联。这些藏在“”皮相”之下的“骨相”,才是小米7000人研发团队的真实答卷。
三、机会主义VS长期主义:两种商业哲学
众泰的溃败早有预兆。2017年销量登顶时,研发投入占比不足3%,而同期长城研发投入占比5.3%。这种赚快钱的投机心态,注定在技术更迭中淘汰。当新能源汽车浪潮涌来时,连变速箱都不曾攻克的众泰,自然被拍死在沙滩上。
雷军的造车逻辑截然不同。三年前宣布造车时就建立自研工厂,今年又追加33亿研发预算,自动驾驶团队超千人。这种十倍投入的豪赌,在手机业务已验证其可行性。从澎湃OS到超级电机,小米正在汽车领域复刻硬件+软件+服务的铁三角模式。
产业升级需要重新定义创新
中国汽车工业正在经历从形似到神似的质变。如果说众泰代表的是产业跟随期的无奈选择,小米则展现了头部企业整合全球资源、重构产业规则的能力。当我们在讨论抄袭时,或许更该思考:在模块化造车时代,什么才是真正的创新?是某个弧度的独家专利?还是将成熟技术转化为极致体验的系统能力?
答案藏在市场选择中:众泰SR9三年停产,而小米SU7上市即斩获10万锁单。这个对比本身,就是时代给出的最有力判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