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精益生产”(Lean Manufacturing)和“精益管理”(Lean Management)在国内企业界可谓是炙手可热。从制造业的流水线到办公室的流程优化,大家都在谈“精益求精”,追求“零浪费”。
最近,我看到一个朋友非常犀利的观点,它直指要害:“精益就像一个‘免费搭车者’(free rider),坐享其成,而丰田(Toyota)做了所有创造性的工作。”
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点刺耳,但细细品味,它却能带我们穿越表象,直抵精益哲学的核心。
🚂 第一站:精益的诞生-“搭上了丰田的顺风车”
很多企业一提到精益,想到的可能是“5S”、“看板”(Kanban)、“价值流图”(VSM)。这些工具确实有效,但它们真的是“精益”自己发明的吗?
答案是:不是。
它们的核心和精髓,都源自丰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丰田生产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简称TPS)。TPS的出现,是丰田为了适应战后日本资源匮乏、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环境而进行的一系列原创性、系统性的创新。
精益(Lean)这个词,其实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学者在研究丰田的成功之道时,为了描述和推广这套系统,才创造出来的一个新名词。
说白了,精益的主要功能,就是“重新命名”和“市场化”丰田的创新。
丰田叫“准时化生产”(JIT),精益也学着做。
丰田强调“人字旁的自动化”(自働化),精益也将其作为重要支柱。
丰田用“水流”的方式理解生产流程,精益把它画成了“价值流图”。
🛠️ 第二站:为什么很多人学了“精益”,反而走了弯路?
那位提出“免费搭车者”观点的朋友还提到一个现象:“很多人一开始学了精益,后来发现不得不回过头去学习TPS。”
为什么会这样?
以我多年的经验来看,原因在于:精益的工具(如5S、看板)易学,但TPS的“精神”和“体系”难得。
很多企业只学了精益的“术”,比如:
案例分享: 某机械加工厂导入“精益”。他们轰轰烈烈地做了“5S”整理整顿,现场确实干净了。但不久后,员工发现,虽然车间整洁了,但生产计划还是老样子,物料错发、缺料、返工等问题一个也没解决。因为他们只做到了表面(整洁),却没有触及TPS的核心——持续改善和尊重人的理念,以及建立一个拉动式的、杜绝浪费的生产体系。
TPS不仅仅是一堆工具,它更是一种深植于企业文化中的管理哲学,强调:
彻底的“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在现场(Gemba)解决问题。
对员工的尊重、培养和授权。
只学精益的“招式”,往往导致我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终只得到一个“形似”而“神不似”的优化结果。
🤔 第三站:一个深度思考:我们应该赞美谁?
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当我们赞美“精益”让企业效率提升时,是不是忽略了真正的“创新者”?
那位朋友的观点很犀利:“世界赞美精益是创新者,而丰田的原创创新却被忽视、误解或低估。”
对于我们这些实践者来说,这绝不是在搞“文字游戏”,而是在提醒我们:追本溯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强力量。
我们应从“丰田之道”(The Toyota Way)中学习的,是它如何把“改善”融入血液、如何将“发现和消除浪费”变成每个员工的本能。
各位管理者和精益推动者,如果同意我的观点,或者您有不同意见,都欢迎在下方留言区告诉我。
往期阅读:
分享给更多好朋友!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 1985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汽车项目组织提出,源于20世纪5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精益生产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的浪费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同时它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总是从客户开始:了解客户的客户期望价值,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和价格,以完美的质量提供正确的商品或服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