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男创牛创新能源特车,瞄准特种车蓝海,常州高新区落地

说到造车这事儿,谁会想到又轮到李一男上场了?

是的,就是小牛电动那个“技术大牛”,二度PK造车梦,只不过这回换了个魔法,不去和一众造轿车“卷王”抢蛋糕,直接把目光盯死在了“新能源特种车”——这块新鲜出炉、蛋糕还热乎的大蓝海。

李一男创牛创新能源特车,瞄准特种车蓝海,常州高新区落地-有驾

咱普通人可能见特种车也就机场拉行李的“拖头”、矿区那些呼啦作响的巨无霸,顶多再算上码头自己开来开去的运货AGV,这赛道原本给人的印象有点冷门、技术门槛极高,品牌效应倒不明显。

可李一男,他绝不是那种喜欢在烤箱里等蛋糕发霉的人。

这次不玩噱头、不讲情怀,也没拉来明星站台,就在江苏常州武进高新区,悄么声儿地注册了“牛创新能源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大手一挥,注册资本5亿美元,牛气不?

随手翻翻地图,那片地方可不啥都没有,理想啊、比亚迪啥的早在那里扎堆了。

隐隐有种大佬“龙争虎斗”既视感。

说起来,李一男的风格一直就是这样,别人还在犹豫洗牌时,他已经开始下新注。

但为啥是一众人都摞着票投的新能源轿车不要,偏偏选了个小众的特种车?

难不成是准备再发明点什么颠覆性产品,还是……他又算到了点什么?

这可真不是拍脑门的决定。

先看这几年的新能源热,咱们家用车、SUV、电摩托卷得一塌糊涂,价格战内卷到老板直叫“爹”,留给新玩家的“缝隙”几乎为零。

可把视野挪到机场、港口、矿山这些超级封闭场景,全是潜在的“新大陆”。

机场拉货车、矿区运石卡、港口自动搬运机、消防氢电混动大怪兽,这些活就是吃技术、吃场景定制能力,单价高、利润大,没那么讲究渠道下沉和流量。

你说是不是选对“风口”比猛冲更重要?

你问我为啥牛创特车有底气迅速切进?

看看数据吧——2024年,新能源专用车国内销量直接破30万,年增速逼近50%,29.8%的市场渗透率不是闹着玩。

同样这年头谁还靠传统柴油重卡“作死”?

不转型就靠边停。

一边有政策法槌敲着脑门:环保标准年年加码,城市“干净工程机械”需求水涨船高,新能源补贴多到让人心动。

另一方面,市政、冷链物流、矿业运输统统喊缺高端智能装备。

有市场,有技术,有资本催化,这不是“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

再聊回牛创特车的“打法”,这回绝不是单一拷贝小牛电动的套路。

李一男团队把战略指标划得明明白白:首年就2万台产能,踢得进、摸得着,直指200亿的产值。

别以为“特种车”是门小生意,纯电机场车、自动驾驶港口车、氢电消防车、纯电矿卡,这些设备单价全在天花板上晃荡,毛利率一不小心就能把人美哭。

更何况,玩法也升级了。

乘用车项目里最拉分的三板斧:渠道建设、品牌溢价、售后服务,这里反倒成了“鸡肋”。

为什么?

特种车卖的是“项目交钥匙”,服务对象是单位和政府,哪有家用车那堆情怀和面子问题。

只要你的车省心、续航长、智能程度高,机场和工矿单位都能直接拍板,不磨叽。

换句话说,玩转B端市场,要的不是流量网红,而是沉下心来的产品才华。

要的就是稳定可靠、定制有术和“能干脏活累活的铁疙瘩”。

是不是很有大厂的范儿?

当然啦,路不是平的,坑也不小。

别觉得专用车市场现在没人抢,你不看国外那些老牌巨头——瑞士苏黎世啦、德国曼恩啥的,早几十年就盯上了。

李一男创牛创新能源特车,瞄准特种车蓝海,常州高新区落地-有驾

国内也有几波“狼性”玩家正在跟进,比如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这些大哥,一出手都是军团化作战。

想吃下这盘菜,光靠技术宅属性还远远不够。

但李一男的底牌是什么?

很妙,小牛电动的那套智能互联、一体化电驱、电池安全监控等核心积淀,妥妥是特种车研制的“标配技能”。

再配合新兴市场——5G通讯、自动驾驶、云管理后台,整个闭环让特种车辆也能“越级打怪”。

说白了,造车这事儿,大半靠供应链和产业集群,而李一男这回选定了常州,直接趟进了优质材料、顶流协作厂商的大联盟,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人才也好挖。

这盘棋,越看越妙。

说点冷静的话。

成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你说现在大家都搞新能源,有人主攻乘用车,有人拼商用车,李一男却一头扎特种车,是不是有点“逆风飞翔”的味?

其实还真有玄机:

乘用车太卷,品牌效应成本太高,渠道烧钱烧到头皮发麻。

纯电特种车却是“蓝海”,没几家做得溜,用户需求却直线拉升,利润叫一个水涨船高。

何况这种封闭场景,政策往哪儿引,市场就往哪儿拐,无需讨好C端消费者。

李一男创牛创新能源特车,瞄准特种车蓝海,常州高新区落地-有驾

需要的,只是产品力和技术硬实力。

再加上李一男的声望、往期团队基础,在供应链、融资、产业对接方面,几乎都是开了“直通道”。

没啥拖泥带水,这种打法,其实挺有互联网“产品经理”影子的——精准切中需求、快速出爆款、复用核心技术、多领域平推。

谁说造车不能玩“互联网+”?

李一男可能是头一个,偏不当“二流韭菜”,非要在新赛道撕开个口子。

不过,任何新领域都有“难鬼”。

你问李一男能否全面扩张?

从核心技术突破到海外拿下订单,再到抢夺全球“B端大客户”,简直像打副本一样,越往后小怪越来越难。

国际巨头站着不动,也能靠积淀和资源砸晕不少急先锋选手;再说安全标准、本地法规、售后体系,这些全是门槛。

2026年,牛创特车的首款产品据说要上线,到底“牛不牛”?

能不能顺利打开市场、批量交付、形成口碑,还要靠实战检验。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波操作本身已经把新能源特种车这条赛道搅了个天翻地覆。

抢跑就有机会,谁说不是?

有人说,李一男从自游家的折戟,到小牛电动的创新,再到牛创特车,是不是折腾惯了,老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但也许,这种“不服输”的基因,正是中国创业者最不容易被预判的底牌。

你看,回顾我国新能源专用车的历史,哪一步不是野心家和探路者血泪交织出来?

李一男能不能当那个点亮特种车蓝海的“第一人”?

答案还没揭晓,但起码这头牛已经低头冲锋。

再不疯狂,就老了——这句话开涮归开涮,真的是很多造车人的真实写照。

往后看,这盘棋还远没下完。

新能源特种车产业真的有“红利”吗?

封闭场景本就“隐形刚需”,国家政策持续利好,出口潜力较大。

但面向全球市场竞争,技术、管理、服务体系等各个细节都得打磨到位,绝非靠喊订口号能撑下去。

正如马云曾说过的话——机会不是等来的,是创造出来的。

特种车这个江湖,只要舍得投入、技术靠谱,总会有一波人吃到螃蟹。

李一男愿不愿意做这个领头牛?

他愿意,我们看,未来谁真正成了赢家。

你怎么看造车大佬扎堆新能源“特种车”?

是下一个风口,还是又一批“赌狗”?

来评论区大胆开喷,聊聊你的看法!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