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就是那些"零公里二手车"。说白了就是刚上牌没几天,里程表显示才跑了几十公里的"准新车"。这些车看着跟新车一模一样,价格却便宜不少,不少想买车的朋友看到这种"大便宜"都忍不住心动。但您可千万别急着掏钱,这里头的水可深着呢。
先说说这事儿是怎么被捅出来的。长城汽车的魏建军董事长前段时间在一个行业会议上直接开炮,说现在市面上有三四千家二手车平台都在卖这种"零公里二手车",简直就是行业的毒瘤。这话可不是危言耸听,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今年全国二手车市场里,这种上牌不到3个月、里程不超过50公里的"准新车"已经占到12.7%了,其中新能源车更是占了六成以上。
您可能要问了:这些"零公里二手车"到底是怎么来的?其实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出口套利的,因为国内外对新车的政策不一样,有些车商就钻这个空子,把国内的新车上个牌,然后以二手车的名义出口,这样就能避开一些管制和高额关税。另一个来源更让人哭笑不得,有些车企产能过剩,车子造出来卖不掉,就自己先给车上个牌,变成"二手车"来美化销售数据,好快点回笼资金。
说到这儿,可能有些精明的消费者要打小算盘了:既然厂家和车商都在玩这套,那我捡个漏总可以吧?花二手车的钱买个跟新车差不多的车,这不是赚到了吗?但您可别高兴太早,这种"便宜"背后藏着不少坑呢。就拿新能源车来说,很多厂家明确规定,这种"零公里二手车"是不能享受完整的三电系统质保的。三电系统您知道吧?就是电池、电机、电控,这可是电动车的命根子。万一出点问题,修起来动辄就是几万,到时候您省的那点钱全搭进去都不够。
而且您想过没有,为什么这些车商会愿意低价出手?俗话说得好,买的没有卖的精。他们既然能低价卖给您,肯定是有利可图。要么是车子本身有问题,要么就是通过其他渠道把钱赚回来了。比如出口套利那帮人,他们在国内低价收车,到国外一转手就是暴利,国内消费者看似捡了便宜,实际上可能吃了大亏。
现在这事儿已经惊动监管部门了。听说商务部最近就召集了各方开了闭门会议,要求加强全流程监管,还要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工信部更是准备出台新规,要求新车登记后6个月内禁止转卖二手车,直接从源头上堵住这个漏洞。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也在推动建立二手车出口唯一编码制度,像奇瑞、比亚迪这些大厂已经开始追究经销商违规上牌的责任了。
说到这儿,可能有些朋友要抱怨了:管得这么死,我们消费者想买便宜车的机会不是更少了吗?但您仔细想想,汽车这种大件商品,真不是越便宜越好。正规渠道虽然贵点,但售后有保障啊。您贪图一时便宜买了辆"零公里二手车",结果质保没了,出了问题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才叫真亏呢。
其实这个现象背后反映的是整个汽车行业的深层次问题。一方面说明我们汽车产能确实存在过剩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二手车市场的监管漏洞。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近就发了个倡议书,明确表示反对无底线的"价格战",支持企业通过正常方式竞争。这说明行业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对于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面对这种"零公里二手车"的诱惑,一定要保持清醒。买车不是买白菜,不能光看价格便宜就冲动了。您得算算总账:现在省下的钱,将来会不会变成更大的支出?那些看不见的权益损失,是不是比明面上的优惠更值钱?
特别要提醒想买新能源车的朋友,现在新能源车技术迭代快,很多"零公里二手车"可能是上一代产品,或者是库存车。您看着外观崭新,但电池技术可能已经落后了。而且新能源车的残值本来就跌得快,您再买个"二手"的,将来想转手就更难了。
说到底,汽车消费还是要回归理性。厂家和经销商要诚信经营,不能为了短期利益搞这些歪门邪道。咱们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别被表面的便宜迷惑了。毕竟买车是件高兴事,别因为贪小便宜最后闹心,那就得不偿失了。
现在监管部门出手整治是好事,但根治这个问题还需要时间。在这期间,咱们消费者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第一,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购车;第二,别被超低价格冲昏头脑;第三,一定要问清楚质保政策,最好能落实到书面;第四,对特别便宜的"准新车"多留个心眼,查查它的上牌记录和来源。
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真有,那八成是个陷阱。汽车这种大件商品,还是走正规渠道最保险。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