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下滑、现金流告负,长城汽车会步广汽后尘么?

当聚光灯和流量追随着雷军与小米SU7的狂飙突进,当比亚迪的荣耀版车型以“电比油低”的口号横扫市场时,一些曾经稳健的传统汽车巨头,正悄然经历着转型的剧痛。

长城汽车最新披露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这家以硬派SUV和高利润著称的企业,在新能源大潮和惨烈价格战下面临的严峻挑战。

利润下滑、现金流告负,长城汽车会步广汽后尘么?-有驾

净利润,从“自豪”到“腰斩”

财报数据显示,长城汽车2025年Q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51亿元。

单看这个绝对值,在当前普遍亏损或微利的新能源车企及部分挣扎的传统车企中,依然算得上“优等生”,足以秒杀一众对手。这或许是长城管理层和投资者唯一可以稍感慰藉的地方。

然而,与自身对比,这个数字却显得异常刺眼。去年同期,长城的净利润高达32.19亿元。这意味着,今年Q1的净利润同比暴跌了45.6%。这种近乎“腰斩”的跌幅,对于一家体量庞大、曾以高盈利能力自居的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警讯。

回顾2024年全年,长城汽车的业绩曾相当亮眼,全年净利润达到126.92亿元,同比暴增80.76%。这种“过山车”式的利润表现,从年增八成到季度近乎腰斩,波动之剧烈,让外界对长城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长城官方将利润下滑归咎于“报告期公司处于产品换代升级周期,销量同比有所下降,以及直营体系建设投入增加所致”。这个解释,标准却略显含糊,需要拆解来看:

“产品换代升级周期”:这是车企常用的“挡箭牌”。诚然,产品换代会暂时影响青黄不接时期的销量和利润。但问题在于,长城的新产品(如新一代哈弗H6、魏牌高山、蓝山DHT-PHEV的改款升级、坦克系列的新能源化、欧拉品牌的调整等)能否迅速扛起大梁,填补老产品下滑的缺口,甚至带来增量?

从Q1销量看,答案似乎并不乐观。长城Q1累计销量为27.53万辆,同比增长11.02%,这个增速看似不错,但需要注意,其营收却同比下降了6.63%(400.19亿 vs 去年同期428.61亿)。

增收不增利,甚至营收下滑,这暗示着单车均价可能在下降,或者高利润车型的占比在减少,低利润或亏损车型(尤其是部分新能源车型)的占比在增加。

这与行业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密切相关。长城虽然不像新势力那样激进,但也无法完全置身事外。

哈弗品牌作为销量基石,其主力车型H6等面临比亚迪宋系列、吉利星越L等强劲对手的持续压力;魏牌和欧拉在新能源转型中定位和销量仍待突破;坦克品牌虽表现尚可,但能否持续高增长并弥补其他板块的疲软,尚待观察。

“直营体系建设投入增加”:效仿新势力,布局直营或混合模式的销售渠道,是传统车企转型的必经之路,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和用户体验。但这同样意味着巨大的前期投入,包括店面租金、装修、人员成本等。这笔投入在短期内必然会侵蚀利润,其效果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显现。

曾几何时,魏建军对于长城的高利润率颇为自豪,认为这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今,这个曾经最引以为傲的指标出现大幅下滑,无疑是对长城和他本人战略定力的一次考验。如何在残酷的“淘汰赛”中,平衡规模、利润与转型投入,成为摆在长城面前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利润下滑、现金流告负,长城汽车会步广汽后尘么?-有驾

经营现金流净额,-89.8亿的“失血”警报

如果说净利润下滑是“面子”问题,那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的急剧恶化,则触及了企业生存的“里子”。

财报显示,长城汽车Q1的经营现金流净额为**-89.8亿元**。这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经营现金流净额,简单理解就是企业通过主营业务(卖车、提供服务等)实际收到的现金减去实际支付的现金(采购原材料、支付工资、缴纳税费、支付销售管理费用等)后的余额。它反映了企业核心业务的“自我造血”能力。

负的89.8亿,意味着长城在Q1的主营业务不仅没能产生净现金流入,反而在“大出血”,需要依靠消耗存量现金(吃老本)、投资收益或者融资活动(借钱、发股)来维持运转。

对于初创期、高速扩张期的高科技企业或新势力车企,经营现金流为负尚可理解,因为它们需要大量前期投入来研发、建厂、铺设渠道。但对于长城这样一家成熟的、年营收数千亿、拥有庞大生产和销售体系的传统汽车巨头而言,经营现金流出现如此巨大的负值,其严重性不言而喻。

长城对此的解释与利润下滑的理由相似:“主要系报告期公司处于产品换代升级周期,销量同比有所下降使得收款减少,以及直营体系建设投入增加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长城在2024年Q1的经营现金流净额也曾为负(-19.6亿),但在随后的季度逐步改善,最终全年录得277.8亿元的正向现金流,同比增长56.49%。这表明长城的现金流管理似乎也呈现出与利润相似的“季度性波动”或“脉冲式”特点。

然而,今年Q1的负值(-89.8亿)远超去年同期的(-19.6亿),规模扩大了三倍多。这不禁让人担忧:这次的坑是不是挖得太深了?后续能否像去年一样成功填补,并实现全年正向现金流?

如果现金流持续为负,长城将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可能会影响其后续的研发投入、产能扩张、市场推广乃至日常运营。持续的“失血”状态,对任何企业都是危险的信号。

长城会成为下一个广汽吗?亏损“临界点”何时到来?

Q1利润虽然守住了正值,但高达45.6%的跌幅,以及-89.8亿的经营现金流,让一个令人不安的猜想浮出水面:长城汽车在接下来的季度,是否会触及亏损的临界点?甚至在下半年出现季度性亏损?

这个猜想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已有前车之鉴——广汽集团。

广汽集团同为大型传统汽车制造商,同样在经历向新能源转型的阵痛。

2024年全年归母净利润仅为8.24亿元。而进入2025年,广汽的困境仍在持续,Q1净亏损达到了7.316亿元

广汽的经历表明,传统车企在转型过程中,一旦主力燃油车板块(尤其是合资品牌利润奶牛,如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受到冲击,而自主新能源板块(如广汽埃安)虽然销量增长,但盈利能力不足以弥补,甚至自身也可能因价格战和高投入而亏损时,整体业绩就可能急转直下,从盈利滑向亏损。

长城汽车与广汽集团面临的宏观环境和核心挑战具有高度相似性:

燃油车基本盘的挑战:哈弗品牌作为长城的利润支柱,其主力车型所在的紧凑型SUV市场是竞争最激烈的红海,面临比亚迪等新能源品牌的强力挤压。

新能源转型的困境:魏牌、欧拉品牌虽然努力向高端化、电动化转型,但市场声量和销量规模仍有待提升,尚未形成强大的第二增长曲线。坦克品牌的新能源化(Hi4-T技术)虽有亮点,但成本较高,且市场容量相对有限。

高额的转型投入:研发(混动、纯电、智能化)、品牌建设、渠道变革都需要持续“烧钱”。

惨烈的价格战:全行业的价格内卷,不断压缩车企的利润空间。

目前,长城Q1尚有17.51亿的利润“安全垫”。但如果Q2、Q3销量无法有效提振,或者为了保市场份额而进一步牺牲价格和利润,同时各项投入居高不下,那么季度性亏损并非不可能。

利润下滑、现金流告负,长城汽车会步广汽后尘么?-有驾

魏建军的“聚光灯”与“手术台”

就在财报发布前后,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一改过去的低调,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开直播、怼网友、分享造车理念、亲自测试自家产品……努力打造个人IP,意图为长城品牌注入新的活力和话题度。

这种姿态值得肯定,显示了传统汽车人拥抱新媒体、贴近用户的决心。然而,对比这份“惊魂”的Q1财报,这种高调显得有些微妙。是胸有成竹、为未来布局的战略自信?还是在基本盘承压之下,试图通过“网红”路线提振士气、吸引关注的策略需要?

外界的目光最终还是要回到企业的核心经营上来。流量和人设固然重要,但销量、利润、现金流这些冰冷的数字,才是衡量一家企业健康状况和未来潜力的最终标尺。

对魏建军而言,现在或许不是仅仅站在聚光灯下的时候,更是需要他再次展现铁腕和智慧,亲自站上“手术台”,对长城的战略、产品、组织、成本进行更深刻的审视和调整。

产品策略:如何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如何让魏牌、欧拉等新能源品牌真正“立起来”?多品牌战略是否需要优化整合?

成本控制:在保证研发和必要投入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控制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渠道管理:直营体系的投入与产出如何平衡?如何赋能庞大的经销商网络共同应对挑战?

技术路线:坚持的混动(Hi4、Hi4-T)、纯电、氢能等多线并举的技术路线,资源是否过于分散?

长城站在十字路口,前路并非坦途

长城汽车的Q1财报,无疑给市场和行业敲响了警钟。即便是长城这样基础扎实、品牌力强的传统巨头,在当前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汽车产业革命中,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产品换代周期”和“直营投入增加”的官方解释,或许能部分说明当下的困境,但无法掩盖深层次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住销量、提升新能源产品占比和盈利能力、确保健康的现金流,是长城汽车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2025年接下来的几个季度,对长城汽车而言至关重要。市场将密切关注其新产品的市场表现、销量走势、盈利能力以及现金流状况能否得到改善。魏建军和他领导下的长城汽车,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是能成功穿越“惊魂Q1”所预示的转型风暴,稳住阵脚,重拾增长?还是会陷入类似广汽的困境,在亏损边缘徘徊?

这不仅关乎长城自身的命运,也为所有仍在艰难转型的传统车企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样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