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增速降至18个月新低,外资车等待的翻盘时机已现

最近身边朋友聊车,话题变了味儿。以前张口闭口“电车真香”,现在却开始嘀咕:“等等是不是更香?”确实,新能源车的增速已经滑落到过去18个月的最低点,这事儿挺耐人寻味。曾几何时,电车像开了挂,销量蹭蹭涨,传统油车被按在地上摩擦。可如今,风向好像悄悄转了。外资品牌那些老牌车企,原本被甩开几条街,现在一个个支棱起来,眼神里透着“机会来了”的光。

你说电车不行了吗?那倒不至于。但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了,不再为“大屏+激光雷达”就上头。他们开始琢磨:续航虚不虚?冬天掉不掉链子?电池衰减后值不值钱?充电是不是还得排队?这些问题一冒头,电车的光环就有点打折扣。

咱们今天不站队,就实实在在聊聊这场“电车降温、油车反扑”的戏码,到底谁在真香,谁在硬撑。

先看外观,现在电车为了低风阻系数,一个个长得像水滴,圆润得没脾气。有些设计确实出片利器,晚上开出去,灯厂出品,光影效果拉满。可看久了,反而觉得千篇一律,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反观外资油车,比如大众ID.系列和丰田bZ4X,虽然也走电动路线,但保留了品牌辨识度,不会让人傻傻分不清。你说这是保守?还是稳重?我觉得是给消费者多一个选择,不至于审美疲劳。

再讲内饰,这可是电车的强项。动不动三块大屏,氛围灯一开,科技感直接顶呱呱。可问题是,有些车为了堆配置,牺牲了实用性。中控屏做得很薄,反光得厉害,阳光一晒啥也看不清。语音识别呢?听不懂方言,反应慢半拍,还不如老老实实按按钮。相比之下,像本田的e:N系列,虽然科技感没那么炸裂,但功能清晰,操作顺手,这才是日常用车该有的样子。

说到动力,电车百公里加速个位数的比比皆是,红绿灯起步秒杀一众2.0T。但日常通勤,谁天天地板电?更多人关心的是平顺性和续航扎实度。很多电车标称600公里,实际开也就400出头,尤其冬天,续航打对折都不稀奇。反观混动车型,比如丰田的THS系统,燃油经济性顶呱呱,一箱油跑上千公里不是梦,长途出行毫无焦虑。你说电车是驾驶玩具,那油混就是实打实的买菜车,但买菜车怎么了?省心啊!

电车增速降至18个月新低,外资车等待的翻盘时机已现-有驾

智能化这块,电车确实走在前面。L2级辅助驾驶普及率高,自动泊车、车道保持玩得飞起。可你真敢全程放手?高速上还好,市区里加塞、鬼探头,系统经常懵圈,最后还得靠人救场。更别说OTA升级,有些品牌隔三差五推送,结果越升越卡,功能还莫名其妙消失,车主气得蹦起来。反观外资品牌,智能化推进慢是慢了点,但胜在稳定。像宝马i系列,辅助驾驶逻辑清晰,不激进也不拖沓,用起来踏实。

安全性方面,电车三电技术是核心,但电池安全始终是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自燃事件虽然不多,可一旦发生,后果严重。车身结构上,有些新势力为了减重,用料抠抠搜搜,碰撞测试成绩也就勉强及格。而外资品牌多年积累的底盘设计和车辆悬挂系统调校经验,在被动安全上更有底气。你看欧洲NCAP测试,德系、日系车型高分频出,不是没道理的。

价格战打到现在,国产电车跌冒烟了,有的车型一年降价三四轮,老车主天都塌了。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反而不敢买,怕明天又出新款,又降一万。而外资品牌虽然定价偏高,但保值率相对稳定,至少不会让你刚提车就亏几万。

咱们拿几款车横向对比下。比亚迪汉EV,曾经的“国民神车”,三电技术强,配置堆得高,百公里加速快,真香过。可现在对手越来越多,智能化体验被新势力甩开,价格也是一降再降,品牌溢价撑不住了。再看特斯拉Model 3,车界网红,设计简洁,三电和智能驾驶顶呱呱,可内饰简陋得像毛坯房,小毛病不少,开久了容易劝退。

反观凯迪拉克LYRIQ锐歌,美系豪华电车,用料扎实,空间宽敞,坐进去有种“上桌第一个动筷”的排面。虽然智能化不如新势力花哨,但稳定性好,底盘质感高级,走路摇头晃脑的范儿就有了。还有丰田bZ3,基于比亚迪技术,但调校是丰田的,开起来平顺省油,适合那些想要电车体验又怕麻烦的保守派。

电车增速降至18个月新低,外资车等待的翻盘时机已现-有驾

你看,市场正在回归理性。电车不再是唯一答案,油车也没到退场的时候。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新奇,而是更看重长期使用的可靠性和综合成本。这对车企是挑战,也是好事。逼着大家少搞噱头,多练内功。

外资品牌等的“烧死机会”真来了吗?我觉得是来了,但不是靠等,而是靠产品力的回归。他们有技术积累,有全球供应链,有成熟的品控体系,只要放下身段,拿出诚意,未必不能扳回一城。

那么问题来了——

面对增速放缓的电车和卷土重来的油车,你会考虑购买哪一类?

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

电车增速降至18个月新低,外资车等待的翻盘时机已现-有驾

如果你要选,会怎么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