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就在想,咱中国人到底有多爱买车?
看看每年“金九银十”,车企的销量成绩单一个比一个漂亮,仿佛谁要是没弄个“双料冠军”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
但这种热闹背后真的都是好日子吗?
每个品牌的爆表销量、每个月的交付新高,到底是市场真那么红火,还是在咬着牙冲最后的KPI?
先说说零跑汽车。
10月交付量70289台,一举破了7万大关,成了新势力中的“状元”。
看起来风光无限,实则背后压力山大。
你以为卖得多就意味着赚得多?
可现在新能源车企卷得太狠,补贴、降价、花样促销,简直是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零跑今年动作很猛,新车一波接一波,什么Lafa5、A10、D19轮番上阵。
可问题来了,推新真的能持续带来销量吗?
产品多了,能不能都成为爆款?
库存压力大不大?
这恐怕比销量数据更让高层掉头发。
再看鸿蒙智行,10月交付68216台,和零跑咬得死死的。
尤其问界、智界、享界三个品牌齐上阵,典型的“多点开花”。
不过这里头其实有点让人琢磨,一个品牌到底要分几个子品牌出来?
这样多线作战,真的能把蛋糕切得更大还是分得更薄?
而且鸿蒙智行用43个月交付破百万,这个速度看起来惊人,可新能源市场不是百米冲刺,是马拉松。
早期交付快,后劲能不能跟上?
消费者会不会觉得你品牌太杂,名字太绕,买完车之后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买的是哪个“界”?
小鹏汽车和蔚来汽车这俩“老面孔”,一个10月交付42013台,一个交付40397台,都摸到了4万的门槛。
小鹏今年起势很猛,尤其是X9的增程版本,宣传得很厉害,800V高压平台、长续航、智能座舱,全都往上堆。
可你问问身边人,真的有多少人因为这些技术指标买单?
99%的人买电车还不是看“便宜好看毛病少”,剩下1%才关心你芯片多牛、激光雷达多密集。
高科技确实吸引人眼球,但真到了掏钱那一步,价格和口碑才是王道。
再说蔚来,第一次交付突破4万台,这确实值得喝彩。
乐道L90刚上市三个月就交付33000多台,火得一塌糊涂。
可蔚来这些年“高端范儿”太重,用户圈层有点窄。
新势力都在拼命下探市场,蔚来能不能保持品牌调性,又能不丢掉销量?
人家问界、零跑都在拼命往下走,蔚来会不会变成“高处不胜寒”?
要知道,新能源市场不讲感情,性价比才是硬道理。
说到性价比,小米汽车就有点意思了。
10月交付超4万台,这速度不慢。
小米这公司一向擅长饥饿营销,手机那一套玩到汽车上,补贴、预售、锁单,搞得消费者心痒痒。
但你要问,小米到底强在哪?
坦白讲,小米汽车的热度和销量,更多是品牌光环和粉丝效应,真正的产品亮点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现在雷总在舆论漩涡里打滚,企业还在消化订单,手握流量密码,但“坐等交付”能持续多久?
万一哪天产能赶不上,或者新产品不被市场买账,小米汽车还能不能一直这么红火?
聊聊深蓝汽车和长安启源,这俩都是传统大厂孵化的新品牌。
深蓝10月卖了36792台,长安启源卖了36378台,一看数字都挺有竞争力。
大厂的优势是供应链稳、技术扎实、服务网点广,不容易玩崩。
但问题也有,新品牌和大厂到底能不能拧成一股绳?
深蓝和启源频繁推新,激光雷达、800V快充、智能驾驶全上了,价格还压得很低。
可这么卷,会不会伤到自家老品牌的根基?
消费者会不会觉得就是“换皮”炒冷饭?
新品牌必须走差异化路线,不然最后只能互相内卷,自己跟自己抢市场。
然后说说理想汽车,10月只交付了31767台,掉队了。
理想这两年风头很劲,L系列卖得飞起,现在突然“高光”不再,问题出在哪?
一句话,被对手盯上了。
前几年混动SUV少,理想市场独大,现在友商一窝蜂上混动,价更低、配置更高,理想的独特卖点就没那么香了。
再加上理想今年主攻的纯电SUV频频受挫,i8遇冷,i6产能跟不上,押宝押错方向,节奏乱了套。
新能源市场变化太快,昨天的王者今天就可能是陪跑。
理想要想翻盘,得赶紧想明白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再看奕派科技、方程豹汽车这些后起之秀。
奕派10月交付31107台,方程豹31052台,还真是你追我赶。
奕派背后有东风撑腰,整合了风神、纳米等一堆资源,销量确实起来了,但同时也带来管理上的新挑战。
多品牌合并,资源能不能协调?
团队能不能一心?
这决定了未来的天花板。
方程豹算是“黑马”,钛7一上市就成爆款。
你说市场不缺SUV吗?
但只要你有新鲜感、价格狠、产品力够硬,照样能杀出血路。
消费者不怕新品多,就怕你没创意。
说到创意,广汽埃安和极狐汽车也值得一提。
埃安10月交付27014台,极狐23387台,数字看着一般,但背后都有新动作。
埃安主打智能化和高性价比,极狐更新T5、推增程,续航1215km,听着唬人。
问题是,现在用户对新势力的“科技新词”麻木了,大多数人更关心电池安全、售后服务、二手残值。
你堆再多技术,用户要是担心电池自燃、保值率太低,能不能闭眼买单?
再说说极氪汽车,以及北汽这类国企新势力,极氪自家品牌10月交付21423台,整体加领克有61636台。
极氪走的是高端路线,900V架构、智能驾驶、Thor芯片,技术流没得说。
但高端就面临一个现实问题,中国高端电车市场,到底有多大?
极氪、蔚来、华为系都在抢占这块蛋糕,能不能分得均匀?
极氪这次001换新锁单破万,7X也刚上市,产品迭代很快。
可一旦高端车主觉得你不值,下一步可能就转投BBA、特斯拉了。
别以为销量就是万能解药,这一轮新能源淘汰赛刚开始。
市场的热闹,未必意味着每一家都安全上岸。
有人大口吃肉,有人热锅上蚂蚁。
看似繁荣,其实内卷已经到了极致,谁能笑到最后,不仅看产品力,更看成本控制、品牌定位、服务体系。
新能源车本质就是一场“技术+供应链+营销”的综合能力大比拼。
你得像零跑那样敢于推新,有鸿蒙智行的规模,有小鹏蔚来的技术,有小米的流量,有深蓝、启源的资源整合,还得有方程豹那种杀出重围的勇气。
现在很多品牌都在“拼命活着”,数据好看,压力也大。
大家都在等一个拐点:不是销量拐点,而是品牌和模式的拐点。
用户慢慢会发现,选电车不只是看价格和续航,还得看服务和体验。
谁能把用户体验做扎实了,谁能真正降低用车焦虑,谁就能留下来。
补贴不会一直有,智能化噱头也不会一直新鲜,最后拼的还是长期主义和用户口碑。
所以回头问一句,中国新势力品牌,未来路怎么走?
一道选择题:你是要持续卷价格走“高性价比”,还是要坚持技术创新走“高端”?
你是要多品牌战略抢占市占率,还是集中火力立足细分市场?
这不是简单的二选一,而是每家车企都得思考的生死题。
卷到最后,留下一地鸡毛还是一片繁华,就看谁能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其实消费者也不用跟着销量起舞。
销量高的车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广告词说得天花乱坠,关键还是得亲自体验。
新能源车更新换代太快,今天还算新势力,明天就可能进博物馆。
别着急下单,多问多看,货比三家。
买车这种事儿,最怕“跟风买爆款”,没准一个月后你发现新车升级了、降价了、你的车残值掉了一大半。
最后说一句,新能源车企的这场大乱斗,才刚刚开始。
有人靠硬实力,有人靠流量,有人靠补贴撑着。
可淘汰赛没有回头路,谁能走到最后,不是看谁跑得快,而是看谁扛得住。
各大品牌背后的故事,比销量本身更精彩。
数据是冰冷的,人心是热的。
愿每个努力把车做好的企业,都能真正“交付”一个更好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