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长安汽车搞出个大动静,让不少人都竖起了耳朵。
这家咱们国家的老牌车企,突然宣布要对自己来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还是董事长朱华荣亲自上阵,领着一帮高管,成立了个“重组筹备组”,限时一到两个月,要把旗下的新能源业务好好地梳理一遍。
这事儿听着就透着一股子火急火燎的劲儿。
很多人都在琢磨,长安这是怎么了?
好端端的,为啥要这么着急地“动手术”?
这到底是遇到什么难处了,还是憋着什么大招呢?
这事儿关系到咱们以后买车,也关系到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确实值得咱们普通人好好看一看。
要说明白长安为啥这么急,咱们得先看看它家里的情况。
这几年,新能源车火得一塌糊涂,长安也挺努力,学着人家“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思路,一口气推出了好几个新能源品牌。
你看,有针对年轻人的深蓝汽车,有联合华为和宁德时代,想往高端市场冲的阿维塔,还有前不久刚亮相,准备在主流市场大干一场的启源。
再加上长安自己品牌下面也出了一些电动车,这么一看,家里头人丁兴旺,阵仗不小。
但问题也跟着来了,孩子多了,家里的资源就不够分了。
每个品牌都要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市场推广预算、销售门店,这就好比一个家里,几个兄弟都想单过,各开各的炉灶,虽然看着都挺忙活,但实际上力气都分散了,甚至还在暗地里互相抢东西,这就叫“内耗”。
消费者也看得一头雾水,想买辆长安的新能源车,走进商场一看,深蓝、阿维塔、启源,还有长安标的,到底该选哪个?
哪个才是长安的“亲儿子”?
这种品牌多了反而让大家迷糊的情况,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到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是非常危险的。
咱们不空口说白话,看看数据就更清楚了。
就拿行业老大比亚迪来说,人家就分王朝和海洋两大系列,定位清晰,分工明确,打起仗来配合得特别好,结果就是在2023年卖了超过300万辆车,几乎成了新能源的代名词。
反观长安,虽然去年新能源车也卖了47万多辆,成绩不算差,但跟比亚迪一比,就感觉像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所以,这次董事长朱华荣亲自出马,定下这么短的时间表,背后就一个字:急。
再不把这几个拳头攥到一起,形成一个重拳打出去,可能真的就要在这场新能源大战中掉队了。
这次重组的核心,说白了就是要把阿维塔、深蓝、启源这三驾马车给理顺了,让它们从各自为战,变成一个集团军,协同作战。
咱们可以分别看看这三位“选手”接下来要唱哪出戏。
先说阿维塔,这位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它身后站着三位“大佬”:长安提供扎实的造车工艺,华为提供顶尖的智能驾驶技术,也就是所谓的“灵魂”,宁德时代则提供最关键的电池,也就是“心脏”。
按理说,有这么好的背景,应该不愁卖吧?
但它的烦恼恰恰在于,怎么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华为概念车”或者“高级零件组装厂”。
很多人一听阿维塔,第一反应就是“华为的车”,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束缚。
这次重组,如果能让阿维塔在品牌上更加独立,拿到更多资源去讲自己的故事,比如在服务体验、车主社区建设上做出别人没有的东西,让大家觉得买它不光是买了一堆高科技零件,更是买了一种高端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那它才有可能在高端市场真正站稳脚跟。
再来看深蓝汽车,它算是长安新能源的“先锋部队”。
靠着深蓝SL03和S7这两款车,凭借着时尚的设计和不错的性价比,已经在市场上站住了脚,每个月都能稳定卖出一万多台,是个表现不错的“优等生”。
但它的挑战在于,怎么能变得更酷、更智能。
现在的年轻人买车,可不光是看外观好不好看,开起来怎么样,他们对车里的那块大屏幕,那个智能系统挑剔得很。
你的车机反应快不快?
语音助手聪不聪明?
能不能像玩手机一样玩车里的各种功能?
能不能经常通过在线升级(OTA)获得新功能,带来新鲜感?
这些“软实力”才是留住年轻人的关键。
如果这次重组能把长安内部最好的智能化技术资源都向深蓝倾斜,让它在用户体验上做到同价位最好,那它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地位就更稳了。
最后是新兵启源。
它的任务最重,也最关键,那就是要负责“走量”,也就是要卖得多。
启源面对的是10万到20万这个价格区间的市场,这是中国汽车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但也是竞争最残酷的地方,这里有比亚迪的秦、宋这些像“神”一样存在的车型。
启源就像一个刚上战场的新兵,满腔热血,但缺枪少炮,知名度也不够。
这次重组对它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
它最需要的就是集团把大量的资金、市场宣传资源都砸给它,帮它迅速把销售店开遍全国,让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个新品牌。
更重要的是,要帮它打造出一款能跟比亚迪秦PLUS正面硬碰硬的“爆款”产品。
这就要求它的定价要特别准,产品亮点要特别突出,质量要特别可靠,这三样缺一不可。
当然,规划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可没那么简单。
长安这次重组,最大的困难可能不是定方向,而是怎么把想法落到实处。
要把原来做传统燃油车和做新能源车的两拨人、两套体系真正融合到一起,那个难度可不小。
你想想,做传统燃油车的那帮老师傅,干了几十年,习惯了精打细算,一步一个脚印,追求的是稳定可靠;而做新能源车的这帮年轻人,脑子里想的都是互联网思维,讲究快速反应,不断试错。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和企业文化,要捏合在一起,能不打架吗?
这恐怕是内部要解决的第一个大问题。
还有销售渠道的整合,以前卖油车的那些4S店,习惯了简单的卖车、修车,让他们去卖高科技的新能源车,给客户讲解复杂的智能功能,他们能转变得过来吗?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摆在面前的难题。
所以,朱华荣董事长亲自挂帅,不光是表个态,更是要用最高的权力去推动这件事,扫清障碍。
这步棋虽然走得有些惊险,但也是形势所迫,不得不走。
在新能源汽车竞争的下半场,靠单打独斗已经不行了,比的就是谁的体系更强大,谁的资源整合能力更高。
长安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对自己下狠手,说明它看清了未来的方向。
这不仅仅是长安一家的事,也代表了中国所有传统汽车企业,在面对时代巨大变革时,那种强烈的求生欲和变革的决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