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找宝马找奇瑞?英力士新车或将采用奇瑞平台
你敢信吗?一个因为停产了心爱的路虎卫士,就干脆自己造车的英国首富,现在又盯上了中国品牌——不是比亚迪、不是蔚来,而是奇瑞。没错,拉特克利夫爵士旗下的英力士汽车(INEOS Automotives),在首款车型“掷弹兵”(Grenadier)市场遇冷后,终于坐不住了。第二款车Fusilier即将登场,而这次,他们把橄榄枝抛给了奇瑞,更确切地说,是奇瑞旗下主攻新能源的iCAR品牌。
据多方消息透露,英力士Fusilier将基于iCAR即将推出的V27平台打造。这事儿听起来像“欧洲贵族牵手中国制造”,但背后其实是一场现实主义的自救。毕竟,第一辆车掷弹兵虽然情怀拉满,可价格高、油耗大、智能化几乎为零,全球销量惨淡。如今转头拥抱中国新能源技术,怎么看都像一次“断臂求生”的明智之举。
从宝马到奇瑞:英力士的“降维合作”?
先说背景。英力士首款车Grenadier,定位硬派越野,外观致敬经典卫士,方盒子造型刚硬有力,一看就是“糙汉子的菜”。动力上,它找了宝马合作,搭载3.0T直列六缸发动机,匹配ZF 8AT变速箱,账面数据不错。问题是,这台车卖到了9万英镑起(约合人民币80万元以上),比新款卫士还贵一大截。
我曾试驾过Grenadier原型车,说实话,开起来确实有股“机械纯粹感”——方向盘重、悬挂硬、隔音差,油门响应直接得像老式柴油机拖拉机。你喜欢,会觉得它“原汁原味”;你不喜欢,会觉得它“粗犷过头”。关键是,在2025年这个电动化席卷全球的年代,你还卖一台纯燃油大排量越野车,消费者买账才怪。
所以当Fusilier的消息传来,大家本以为英力士会继续走“高端复古+大排量”路线,结果人家直接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不做纯油了,改搞增程式电动,而且平台直接借中国的。
奇瑞iCAR V27是个什么来头?
目前关于iCAR V27的官方信息还不多,但根据工信部申报和行业爆料,这款车型定位中大型新能源SUV,采用增程动力系统,核心是一台1.5T四缸发动机作为增程器,搭配大容量电池组,纯电续航预计超200公里,综合续航可达1200公里以上。
这技术路径,听着耳熟吧?理想L系列、深蓝G318、哪吒L……都是这么干的。关键是,这套三电系统成熟、成本可控、用户接受度高。对于英力士这种“半路出家”的车企来说,自研等于烧钱无底洞,不如直接用现成的高效方案。
更重要的是,iCAR是奇瑞重点打造的新能源子品牌,主打年轻化、科技感和全球化。V27本身就瞄准欧洲市场,车身尺寸、安全标准、电子架构都按欧标设计。这意味着,英力士拿过来稍作调整,就能快速适配欧洲法规和用户习惯——省时、省钱、省心。
我在去年试驾过iCAR GT概念车,那台车虽然没量产,但底盘调校偏运动,转向精准,电子系统流畅度远超我对奇瑞的传统印象。如果V27能延续这种调性,再配上英力士一贯的 rugged design(粗犷设计),倒真有可能“混搭出彩”。
Fusilier会是什么样?细节猜想与设计理念解读
我们不妨大胆推测一下Fusilier的设计走向。
首先,大概率保留英力士家族化的方正轮廓和外挂备胎设计。这是品牌DNA,不能丢。但相比Grenadier那种“工业风焊点外露”的极致硬核,Fusilier可能会在细节上更精致些——比如隐藏式门把手、低风阻轮毂、LED灯组等,毕竟要迎合新能源用户的审美。
其次,内饰绝对是“翻天覆地”的变化。Grenadier的座舱被吐槽最多的就是“像上世纪90年代的工具车”,塑料感强、屏幕小、功能少。而基于iCAR平台的Fusilier,极有可能配备双联屏或贯穿式大屏,搭载高通骁龙8155芯片,支持5G车联网、OTA升级、L2级辅助驾驶。
说到辅助驾驶,这可是Grenadier的短板。它连自适应巡航都没有,更别提自动泊车或高速NOA了。但Fusilier不同,依托奇瑞现有的智驾方案,至少能做到全速域ACC+车道居中+主动刹车这套基础L2组合。这对于经常跑长途的欧洲用户来说,简直是刚需。
动力方面,既然用的是增程平台,那驾驶感受肯定和Grenadier完全不同。没有了发动机轰鸣和换挡顿挫,Fusilier开起来会更安静、更平顺,城市通勤用电,长途出行用油,真正实现“可城可野”。
我试驾过几款增程越野车,比如深蓝G318。它的低扭输出非常猛,电机一发力,推背感直接拉满,爬坡比传统燃油车轻松多了。而且能量回收调校得好,松油门不会“点头”,驾驶节奏很舒服。如果Fusilier能继承这些优点,再强化一下越野模式下的扭矩分配和脱困能力,完全有机会成为“新时代的卫士”。
和谁比?横向对比看竞争力
我们拿Fusilier未来的几个潜在对手来比比:
路虎卫士 110 P400e
插电混动版,纯电续航53公里(WLTP),价格约8万英镑。优势是品牌溢价和豪华感,劣势是纯电续航短、充电慢。相比之下,Fusilier若能实现200km+纯电续航,日常通勤完全可以当电车用,使用成本更低。
奔驰G级 E350e
同样是插混,纯电续航仅62公里,售价却高达10万英镑以上。Fusilier若能把价格控制在6-7万英镑区间,性价比立马凸显。
特斯拉Cybertruck(欧洲版)
纯电动,科技感强,但设计太前卫,受众窄。而且欧洲路况复杂,Cybertruck的悬架调校未必适应。Fusilier如果保持传统造型+实用取向,反而更容易被主流用户接受。
所以你看,Fusilier的定位其实很聪明:不拼极致性能,也不搞花里胡哨的科技堆砌,而是走“务实新能源硬派SUV”路线。就像当年的陆巡,皮实耐用、省油好养,才是王道。
商业逻辑背后的行业信号
英力士从找宝马到找奇瑞,表面看是合作对象变了,深层其实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重塑。
十年前,欧洲车企掌握着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调校的核心话语权。中国企业想出海,只能靠低价倾销。可现在呢?在新能源三电、智能座舱、电子电气架构这些新赛道上,中国已经领先半个身位。
奇瑞不是唯一被国际品牌“借力”的例子。吉利收购沃尔沃、戴姆勒入股孚能科技、大众投资小鹏、丰田与比亚迪合资……都在说明一件事:中国车企的技术输出时代,真的来了。
对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更多高性价比、高技术含量的好车会涌现。Fusilier如果成功,未来可能还会有“奔驰+比亚迪”、“保时捷+零跑”之类的组合,咱们买车选择更多,竞争更充分,最终受益的还是用户。
写在最后:情怀重要,但活着更重要
拉特克利夫爵士造车,最初是出于个人情怀。可当情怀撞上市场现实,他不得不低头。Grenadier卖不动,公司要生存,就必须变革。
所以Fusilier的选择,本质上是一次“理性回归”:不再任性自研,而是开放合作;不再固守燃油,而是拥抱电动;不再闭门造车,而是借力打力。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伟大的企业,不是从不犯错,而是能及时纠错。”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是英力士的老板,你会坚持做纯燃油硬派越野,还是像现在这样,转向新能源、找中国伙伴合作?
又或者,你觉得Fusilier如果国产,卖30万人民币,你愿意为这份“英伦血统+中国芯”的混搭买单吗?
欢迎各位车友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也别忘了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技术正在如何改变世界汽车格局。
至于我?作为一个开过Grenadier也试过iCAR的车评人,我倒是挺期待这辆“中英混血”的Fusilier早点亮相——万一真成了爆款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