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关于技术路线的讨论挺热闹,特别是长城汽车高调宣布拥抱Hi4混联技术,暂不涉足增程式电动车(REEV),引发了不少车友的好奇。作为在汽车圈摸爬滚打了15年的“老司机”,我也想和大家聊聊这事儿,看看长城这步棋背后的技术逻辑和用户价值究竟在哪。咱不站队,就事论事,用大家能听懂的话讲讲其中的门道。
“洗烘一体” vs “单功能”:技术路线的形象比喻
长城的技术专家们用了个特别接地气的比喻来解释他们的选择:他们说增程式好比一台只能洗衣和甩干的洗衣机,功能相对单一;而他们力推的Hi4混联技术,则更像一台功能齐全的“洗烘一体机”,能洗、能甩、还能烘,适应性更强。这话怎么理解呢?
增程式: 发动机(增程器)在这里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电,像一个“专职发电机”,产生的电能驱动电动机,再由电动机带动车轮。简单理解就是“油发电,电驱车”。这种结构确实相对简单,门槛低一些。
Hi4混联技术: 就灵活多了。它的发动机既能当“发电机”给电池充电或驱动电机,也能在某些高效工况下(比如高速稳定巡航时)直接驱动车轮,绕过“油→电→机械能”的二次转换环节。这就好比除了“电驱”,还多了一条“发动机直驱”的高效路径。
为何执着于“直驱”?关键在效率与应用场景
长城技术负责人反复强调的核心优势,就在于这个发动机既能发电也能直驱的能力,尤其是在中高速行驶这个特定场景下带来的效率提升。
减少“能量接力”: 大家知道能量每转换一次,总会有损耗。增程式在高速巡航时,需要经历“燃油能→电能→机械能”的两次转换链路。而Hi4在高速时可以切换到发动机直驱模式,减少了电能转换这一环节,理论上能降低高速巡航时的油耗。好比跑步接力,少交接一次棒,整体效率可能更高。
“多穿几双鞋,轮换更耐用”: 长城的技术专家还打了个很有意思的比方:长期用单一模式(比如增程器一直只发电),就像一个人常年只穿一双鞋上下班,鞋子磨损会很快。而Hi4允许发动机在发电和直驱模式间智能切换,相当于“轮换着穿不同的鞋”,多元化的工作模式反而可能有助于提升整个动力系统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Hi4不止是省油:让四驱走向“平民化”
Hi4的全名叫“智能四驱电混技术”,它不仅仅是省油那么简单,更核心的是它把以往成本高昂的四驱系统变得更加亲民了。
打破“四驱=高成本高油耗”固有印象: 传统机械四驱结构复杂,成本高,油耗也相对高些。Hi4通过创新的前后双电机布局(智能四驱的基础),结合智能能量管理,实现了四驱功能。长城宣称,这套系统的成本控制得非常好,已大幅接近同级别的两驱车型,同时在能耗表现上,也能做到与同级优秀两驱车型相差无几。
四驱的实用性被低估了: 很多人觉得城市用车不需要四驱。长城则提供了新的视角:如今城市高架路、地下车库的陡坡匝道越来越多,雨雪天气湿滑路面的场景也常见。周末自驾游去郊外、非铺装路面轻度越野的需求也在增长。在这些场景下,四驱系统能提供更好的抓地力、行驶稳定性和主动安全性。Hi4的目标,就是让这些安全与性能的提升,不再是高端SUV的专属,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家庭购车选择四驱的比例还不到5%,长城相信这个比例未来会显著提升。
模块化适配,覆盖全场景: Hi4不是一个单一技术,而是一个家族化平台。它细分为多个版本:主打性价比的版本适配中型城市SUV(如枭龙系列);性能版针对中大型车;还有专为硬派越野设计的Hi4-T(如坦克400/500 Hi4-T);甚至为重卡开发的Hi4-G版本也在规划中。这种模块化设计,让从日常通勤到极致越野的不同需求都能找到合适的Hi4解决方案。
真金不怕火炼:可靠性如何验证?
新技术出来,大家最关心的就是靠谱不靠谱。长城在这点上,选择了最“硬核”的方式——实战检验。
环塔拉力赛“大考”: 今年5月,长城带着搭载Hi4技术的坦克300 Hi4-T、400 Hi4-T、500 Hi4-T三款车型,参加了以路况复杂严苛著称的环塔拉力赛。在整个赛程中,这些量产新能源车型经历了沙漠、戈壁、砂石等各种极端地形的考验,最终成功拿下了“量产新能源组”的冠军。这种高强度的赛事,本身就是对车辆动力系统、电池、电控、车身刚性等全方位的极限测试,能在如此恶劣环境下完赛并夺冠,是对Hi4技术可靠性的有力背书。
保值率说话: 除了赛场表现,市场反馈同样是硬指标。根据第三方机构的数据统计,坦克品牌车型(主力搭载Hi4技术)三年后的平均保值率能达到61%左右,在国产插电混动SUV细分市场中名列前三甲。保值率是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的结果,高保值率意味着市场对产品品质、可靠性以及品牌价值的认可。
精打细算:用车成本与体验如何平衡?
关于成本,材料中也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数据对比(问界M9增程、理想L9增程、长城高山Hi4)。在设定的年均2万公里、特定充电/用油比例和油价电价下,三款车的年度总能耗成本(电费+油费)处于同一水平线(5100元 vs 5502元 vs 5416元),差距微乎其微。这说明了什么呢?
技术路线差异,成本殊途同归: 虽然技术原理不同(增程纯串联 vs Hi4混联),但得益于大电池、家充普及以及优化的能量管理,在实际用户使用场景下,最终的用车成本可以做到相近。技术先进性的竞争,最终要落到用户体验和综合成本效益上。
体验维度多样: 成本只是考量的一部分。用户还关心驾驶感受、动力响应平顺性(NVH)、四驱带来的安全感和通过性、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如能量管理策略、模式切换平顺性)等。Hi4在提供四驱能力的同时,也致力于优化这些体验维度。车主实测反馈中提到,在杭州城市道路爬坡、川西高原自驾等场景下,Hi4车型表现稳定可靠,冬季续航管理也做得比较到位。
面向未来:智能化赋能与普及之路
长城对Hi4的期望显然不止于当下。他们计划通过持续的软件升级,让这套四驱系统变得更加“聪明”。未来可能实现根据用户的驾驶习惯、实时路况信息,甚至是导航规划的路线,自动预判并智能切换最优的动力驱动模式,在保证性能和效率的同时,最大化用户便利性。
同时,他们也致力于进一步降低成本,推动Hi4技术在更多主流家用车型上的普及,让“智能四驱”不再仅是高端或越野车型的标签。政策层面,国家对混动技术的持续支持和积分鼓励,也为Hi4这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结语:拥抱多元化的技术选择
长城选择深耕Hi4混联技术路线,是其基于对效率、性能、可靠性和未来市场判断的综合决策。用“洗烘一体”般更全能的技术思路,结合创新的四驱电动化方案,他们试图在新能源时代为用户提供一种融合了传统动力高效直驱和电驱优势、同时兼顾安全性与一定通过性的新选择。Hi4在严苛赛事中的表现、良好的保值率以及实际车主反馈,初步印证了这条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和竞争力。
汽车技术的演进从来不是非此即彼。无论是增程、Hi4混联还是其他混动技术,亦或是纯电,都在各自的领域解决用户痛点,满足不同场景需求。长城押注Hi4,是其对自身技术积累和未来市场定位的战略选择。作为消费者,我们看到的是技术路线的日益丰富,最终受益的,将是拥有更多元、更优质选择的中国用户。未来Hi4能否如其预期般走向普及,并持续优化用户体验,让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