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指尖轻触车身,隐藏式车门把手如沉睡的精灵般悄然弹出;或是以一个优雅的弧度自动开启,在科技的加持下,车门开启的方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中国汽车市场,按压式、触控式、感应式、自动弹出式等多样化的开门方式层出不穷,其中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其与车身浑然一体的设计,宛如给汽车披上了一件充满未来感的外衣,成为众多新能源汽车彰显科技魅力的标志性配置。
这种将车门把手 “隐藏” 起来的设计,凭借其独特的科技魅力与前卫气质,瞬间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通过感应装置实现自动弹出的隐藏式车门把手,相比传统普通把手,不仅在外观上更具流线美感,更在操作体验上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仿佛每一次开门都是在与未来科技对话,这也难怪它会一跃成为当下新能源汽车的 “标配神器”。
然而,科技的创新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看似酷炫前沿的隐藏式车门把手,背后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风险。央视网曾报道,在寒冷的冬季,部分车主遭遇了隐藏式车门把手被低温 “封印” 的窘境,无论如何操作都无法正常开启;而安全专家更是发出警告,在严重的交通事故中,一旦车辆的控制系统遭受损坏,这些原本充满科技感的车门把手可能会瞬间 “失灵”,成为阻碍乘客逃生的 “拦路虎”。
隐藏式车门把手以其简洁流畅的设计,让车身线条更显优雅,但也因此遭到了部分消费者的质疑。有人认为,这种设计虽然美观,但实用性大打折扣,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复杂的开启方式可能会耽误宝贵的逃生时间,不过是一种 “徒有其表” 的无用设计。
这些潜在的安全隐患早已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5 月 8 日起,中国工信部在官网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的意见,此次意见征集紧紧围绕各种逃生和救援风险展开,对汽车把手的安装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举措无疑为汽车车门把手的设计装上了 “安全阀门”,意味着车门把手的设计即将迎来严格的国家强制性管理。
在竞争白热化的中国汽车行业,各类智能设计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乏一些为了博眼球而出现的 “炫技式创新”,不仅没有提升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反而引发了诸多不满。除了备受争议的隐藏式门把手,被誉为 “智能座舱主角” 的中央控制屏幕同样饱受诟病。
自 2012 年特斯拉 Model S 惊艳亮相,那块极具科技感的中控大屏便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汽车行业的千层浪,引得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纷纷效仿。通过这块智能屏幕,音响调节、语音交互、空调控制等多项功能实现了高度整合与数字化,车内大量的实体按键和机械仪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让汽车座舱瞬间充满了未来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控大屏的弊端逐渐显露。曾经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如今却频繁遭到车主吐槽。据《新周刊》报道,在刚刚落幕的上海车展上,智能化虽然依旧是行业主旋律,但设计风向已悄然生变。小米、大众、保时捷等知名车企纷纷宣布重新引入实体按键,仿佛是在向曾经过度追求大屏智能的设计理念 “宣战”。究其原因,触控屏幕在紧急情况下常常让车主陷入 “找不到按键” 的尴尬境地。一些复杂的系统操作,如后视镜调节功能,甚至被深藏在三级菜单之后,在争分夺秒的驾驶过程中,车主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
车企的转变不仅体现在设计层面,产品宣传策略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近期,小米、理想、比亚迪等多家车企不约而同地调整了产品宣传用语。以往大胆使用的 “自动驾驶” 等字眼,如今已被更为谨慎的 “高阶智驾”“组合辅助驾驶” 或 “端到端辅助驾驶” 所取代。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中国官方日益严格的监管力度。今年 3 月底,一辆处于智能辅助驾驶状态的小米 SU7 电动车在安徽发生严重车祸,造成三人遇难的惨痛后果,这起事件犹如一记警钟,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能的强烈担忧。
事故发生三周后,中国工信部迅速出手整治智能驾驶行业,明确要求车企在宣传中禁止使用 “自动驾驶”“自主驾驶” 等容易误导消费者的词汇,并着重强调驾驶员必须全程参与车辆操控,为智能驾驶宣传戴上了 “紧箍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车企为了吸引年轻消费者,曾不惜夸大智能系统的功能,用 “解放双手”“一边开车一边开会”“上班路上处理邮件” 等极具诱惑性的宣传语,营造出智能系统可以完全替代人工驾驶的假象,而这些过度营销行为无疑为行车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如今,在舆论监督与严格监管的双重压力下,车企不得不摒弃浮夸的宣传手法,在炫技与安全、技术与实用之间艰难地寻找新的平衡点。
中国汽车行业的严重内卷,正是近年来营销乱象频发的 “罪魁祸首”,也成为了中国官方重点整治的对象。3 月底,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国资委负责人相继发声,明确表示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整治汽车市场的失序竞争,通过加强价格监测、推动行业自律等手段,引导企业转变竞争策略。然而,在监管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即便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也难以避免技术浮夸、概念先行等问题的出现,最终导致 “花式智驾” 现象屡见不鲜,这也深刻反映出整治汽车业内卷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那么,究竟该如何打破这一困局?《经济观察报》援引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的观点,政府当下治理内卷的关键在于加强法规建设、严格把控质量、保护知识产权、整治 “黑水军” 和 “黑公关”,以及规范地方政府不正当的招商行为,从多个维度为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全民智驾” 的口号虽然响亮,但科技与安全之间频繁出现的矛盾,让消费者真切感受到了科技光环背后的脆弱与局限。最近,百度地图在导航界面植入 “车道级广告” 的事件,再次引发公众热议。许多用户抱怨,在使用导航时,3D 地图车道上突兀地出现 “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 的广告文字,且无法关闭,这不仅严重影响驾驶安全,也极大地降低了用户体验,让人们对智能驾驶的信任度再次下滑。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轮 “花式智驾” 整顿和降温浪潮中,中国汽车市场却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5 月 12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中国汽车产量和销量均突破 1000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2.9% 和 10.8%,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汽车以旧换新等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的有力推动。作为中国的优势产业之一,智能汽车并不会因为当前面临的种种压力而轻易退场。此次对 “花式智驾” 的整顿,更像是一场促使车企 “去伪存真” 的深度调整。当绚丽的黑科技光芒逐渐褪去,为消费者提供理性、安全且实用的驾驶体验,才是汽车行业下一阶段竞争的制胜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