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老百姓的汽车圈里,一直有个经久不衰的“争论”,那就是买车到底该选自然吸气还是涡轮增压。
这事儿就好像豆腐脑该吃甜的还是咸的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特别是对于那些开了多年自然吸气车,习惯了那种平顺感觉的朋友来说,一提到换涡轮增压,耳朵边上总会响起各种“好心”的劝告。
什么“涡轮有延迟,踩油门不跟脚”、“那玩意儿金贵得很,保养起来能让你钱包大出血”、“说它省油纯粹是厂家忽悠人的”,这些话听多了,难免让人心里犯嘀咕,这涡轮增压到底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好东西,还是一个包装精美的“智商税”呢?
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陈旧的印象和偏见,用大白话把这事儿里里外外掰扯清楚,看看现在的涡轮增压技术,到底发展到什么水平了。
咱们先来聊聊那个被说得最多的问题:涡轮迟滞。
所谓的迟滞,用最通俗的话讲,就是你一脚油门踩下去了,感觉车子好像愣神儿了半秒钟,像是在想事儿,然后才突然反应过来,“噌”地一下把动力给你,猛地往前一窜。
这种感觉在十几二十年前的老款涡轮车上,确实是存在的,那时候的技术还不成熟,就像早期的翻盖手机,打开个程序总要等一会儿。
但要是把这个老印象套在今天的新车上,那可就真是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现在的汽车工程师们,为了解决这个迟滞问题,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技术早就更新换代好几轮了。
首先,他们给涡轮“减肥”了。
以前的涡轮叶片,又大又沉,需要很强的废气才能把它吹动起来,自然反应就慢。
现在的涡轮,普遍采用了更轻、更耐高温的特殊合金材料,叶片也设计得更小巧,启动起来毫不费力。
这就好比你用嘴吹一个小风车,一个是铁皮做的,一个是纸做的,肯定是纸做的那个一吹就转。
废气一出来,这个轻巧的涡轮叶片“嗖”地一下就达到了很高的转速,动力响应自然就快了。
其次,工程师们还优化了“排队”的秩序。
比如现在很流行的双涡管技术,听着挺复杂,其实原理很简单。
你可以想象一下,四缸发动机的四个气缸排出的废气,就像四个学生要冲出教室门,如果都挤在一个门口,肯定会互相推搡,乱成一团,效率很低。
双涡管技术就相当于给他们开了两个门,让排气顺序不冲突的气缸走各自的通道,这样排出的废气就变得非常顺畅、有力,能更有效地推动涡轮。
更有一些先进的车型,特别是我们很多优秀的国产品牌,已经用上了电机来辅助。
在你踩下油门的瞬间,还没等废气发挥作用,一个小电机就先悄悄地把涡轮给预先转动起来了,这就像是短跑比赛里有人在你身后帮你推了一把,让你赢在起跑线上。
有了这些技术的加持,现在的新款涡轮车,动力响应速度非常快,在城市里跟车行驶,那种轻点油门车子就往前走的“跟脚感”,和一台调校精良的自然吸气车已经几乎感觉不到差别了。
接下来说说另一个让大家望而却步的问题:养车成本。
很多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买得起,养不起”,这话常常被用在涡轮车上。
大家普遍的印象是,涡轮车必须用最好的全合成机油,还得加更贵的95号汽油,一年下来,这开销可不是个小数目。
听起来确实挺吓人,但咱们别光听别人说,自己拿出计算器来算一笔账,事实就清楚了。
先看保养的核心,机油。
涡轮发动机确实需要用好机油,这不是厂家为了多赚钱,而是它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涡轮在工作时,转速能达到每分钟十几万甚至二十万转,同时它紧挨着温度极高的排气系统,可以说是发动机里工作环境最恶劣的部件之一。
这种高温高压高转速的工况,对机油的润滑、清洁和抗高温能力要求极高。
普通的矿物油或者半合成机油在这种环境下很快就会失效,产生油泥和积碳,时间长了就会把涡轮给“憋”坏了。
所以,用全合成机油,不是为了奢侈,而是为了保证发动机能长久健康地运转。
那么,到底贵了多少呢?
一次小保养,一台普通的自然吸气车用半合成机油大概花费400元左右,而一台涡轮增压车用全合成机油,价格通常在500到600元之间。
单次的差价,也就是100多块钱,差不多就是一顿饭或者两三杯奶茶的钱。
一年就算保养两次,多出来的开销也就三百块左右。
再看油费。
很多涡轮车推荐加95号汽油,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因为涡轮增压会把更多的空气压进气缸,使得缸内压力比自然吸气发动机高得多,为了防止汽油在火花塞点火前就因为高压而自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爆震”,对发动机伤害很大),就需要抗爆性更好的高标号汽油。
目前,95号汽油比92号每升大概贵五六毛钱。
我们假设一年开一万公里,百公里油耗按8升算,总共需要800升油。
那么一年下来多花的油钱就是800乘以0.6元,等于480元。
好了,总账算下来:保养一年多花300元,油费多花480元,合计一年多支出不到800元。
平均到每个月,也就是60多块钱。
为了换来后面要说的那种酣畅淋漓的动力体验,这笔投入,真的算得上“昂贵”吗?
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如果说保养成本的差距只是细枝末节,那动力上的区别可就是天差地别了。
这才是涡轮增压发动机真正的“魅力”所在。
我们得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发动机的力量,来自于燃烧空气和燃料。
自然吸气发动机,就像一个正常呼吸的人,能吸进多少空气,全看肺活量。
而涡轮增压发动机,则相当于给这个人戴上了一个强力鼓风机,把大量的空气硬生生“灌”进肺里。
空气多了,就能混合更多的燃料进行燃烧,每一次爆炸产生的能量自然就大大增强了。
这就带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结果:同样排量的发动机,比如都是1.5升,带涡轮的型号,它能爆发出的“劲儿”(也就是专业上说的扭矩),往往能比不带涡轮的高出百分之三四十,甚至可以媲美那些2.0升甚至2.4升的自然吸气发动机。
更关键的是,这股强大的劲儿来得非常早。
涡轮车通常在发动机转速很低的时候,比如每分钟一千五六百转,就能输出最大的力道,而这个转速区间恰恰是我们日常在城里开车最常用的。
相比之下,自然吸气发动机要想发挥出全部实力,你得深踩油门,让发动机转速嘶吼着攀升到三四千转以上才行。
这种区别反映在实际驾驶中,感受是非常直观的。
比如在红绿灯路口,绿灯一亮,旁边那台2.0升的自然吸气车主可能还在地板油、听着发动机的轰鸣声缓慢提速,而你的1.5T车只需要轻踩油门,就能伴随着涡轮轻微的声响,像一支箭一样轻松地冲在前面。
在城市快速路或者高速上想要超车,自然吸气车可能需要驾驶员降一个挡,拉高转速,做好充分准备;而涡轮车主往往只需要稍微把油门踩深一点,那股随叫随到的推背感立刻就来了,整个超车过程干净利落,充满自信。
这种“不费吹灰之力”的从容感和动力储备,是很多开过涡轮车的人就再也“回不去”的重要原因。
最后,我们来聊聊那个争议最大的话题:省油。
很多人觉得,既然涡轮车劲儿那么大,肯定费油,这个逻辑听起来似乎没毛病。
但实际上,涡轮增压省不省油,得分情况来看。
在高速公路或者路况较好的市郊道路上持续行驶时,涡轮增压的省油优势是实实在在的。
前面说了,它最大的特点是“低转速就能有大力气”。
举个例子,当一台2.0升的自然吸气车需要用每分钟2500转的转速来维持时速120公里时,一台动力相当的2.0T涡轮车可能只需要1800转就足够了。
发动机转速更低,意味着活塞运动次数更少,内部的摩擦损耗也更小,喷油次数自然也减少了,油耗当然就降下来了。
很多实际测试都表明,在高速巡航工况下,同级别的涡轮车比自然吸气车百公里油耗低1到2升是很正常的。
当然,涡轮也不是万能的省油神器。
在那种堵到水泄不通,一小时挪动不了几百米的极端拥堵路况下,它的优势就没了。
因为车速极低,发动机频繁地启动、停止,涡轮基本不怎么工作,你不仅享受不到它的动力好处,反而要带着这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在低速蠕行,油耗确实可能会比同排量的小型自然吸气车要高一些。
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得看看自己的日常用车环境。
有多少人是天天都在停车场一样的路况里开车的呢?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日常驾驶是城市、郊区和高速的混合路况。
在这样的综合条件下,涡轮增压发动机凭借其在大部分时间里的高效率工作,总体的燃油经济性表现依然非常出色,往往优于那些需要更大排量才能达到同等动力水平的自然吸气发动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