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嘲讽中国50年造不出发动机?马斯克打脸:中国电车已世界领先

最近,网上有两个说法放在一起看,特别有意思。

一个是很早以前,有些日本媒体和专家放话说,中国的汽车工业不行,别看发展得快,但最核心的发动机,给你们五十年时间也造不出来能跟日本媲美的。

这话听着,多少有点瞧不起人的意思。

日媒嘲讽中国50年造不出发动机?马斯克打脸:中国电车已世界领先-有驾

可另一个说法,是特斯拉的老板马斯克公开讲的,他说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现在已经是世界领先的水平了。

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好奇了,一边是传统汽车强国的轻视,另一边是新兴汽车巨头的盛赞,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怎么短短一些年,评价就出现了这么大的反转?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看看中国汽车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从一个追赶者,变成了某些领域的领跑者。

首先,咱们得实事求是地承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发动机是我们的短板”这个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

日媒嘲讽中国50年造不出发动机?马斯克打脸:中国电车已世界领先-有驾

在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这“三大件”,是衡量一辆车好坏最核心的标准。

而这恰恰是人家德国、日本积累了上百年的技术壁垒。

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一开始走的路线是“市场换技术”,就是我们开放市场,让国外的汽车巨头比如大众、丰田、本田进来建合资厂,希望在合作中能学到人家的核心技术。

这个想法是好的,我们也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现代化的生产线管理、供应链的打造、质量控制等等。

但是,最关键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人家是绝对不会轻易教给你的。

这就好比你去跟老师傅学艺,他可以教你怎么打下手,怎么准备材料,但压箱底的独门秘籍,那是绝对不会外传的。

日媒嘲讽中国50年造不出发动机?马斯克打脸:中国电车已世界领先-有驾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很多国产品牌用的要么是老旧的国外技术,要么是自己研发但性能和稳定性上总差那么点意思的发动机。

这就是那个“五十年”说法的由来,虽然刺耳,但也反映了当时我们确实存在的差距。

然而,谁也没想到,汽车行业的天,会因为电的出现而彻底变了。

当所有人都还在燃油车那条拥挤的赛道上,为了把发动机的热效率再提高零点几个百分点而拼尽全力时,一条全新的、几乎是空无一人的赛道出现了,那就是新能源电动车。

这就好比大家都在下象棋,你还在琢磨怎么“马走日、象走田”,结果人家直接掀了棋盘,说咱们现在来玩新的游戏。

日媒嘲讽中国50年造不出发动机?马斯克打脸:中国电车已世界领先-有驾

电动车的核心,不再是那个由几百个精密零件组成的复杂内燃机和变速箱了,而是变成了电池、电机和电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电”系统。

在这条新赛道上,可以说全球的玩家,包括那些百年老店,都差不多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日本和德国在发动机上积累的优势,在电池技术和智能系统面前,一下子就不那么明显了。

中国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历史性的机遇。

国家层面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无数的资本和人才涌入这个行业。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奇迹般的景象。

日媒嘲讽中国50年造不出发动机?马斯克打脸:中国电车已世界领先-有驾

就在十年前的2014年,我们全国的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还只有区区7.8万辆,这个数字甚至不如现在一些热门车型一个月的销量。

但是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变成了超过950万辆。

这个增长速度,用“飞跃”都难以形容。

如今,走在中国的大街上,每十辆新车里,就有差不多四辆是绿牌的新能源车,我们已经连续十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有了这么庞大的市场和生产规模,技术创新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马斯克之所以说中国电车领先,绝不是一句客套话,因为他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竞争压力。

日媒嘲讽中国50年造不出发动机?马斯克打脸:中国电车已世界领先-有驾

就拿比亚迪来说,这家公司以前是做电池的,现在却一跃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冠军。

它研发的“刀片电池”,巧妙地解决了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的矛盾,让大家觉得开电动车更放心了。

它推出的DM-i超级混动技术,能做到亏电状态下的油耗比很多以省油著称的日系混动车还要低,而且开起来的平顺和安静感觉更像一台纯电动车。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模仿和追赶了,这是在混合动力这个日本车企的传统优势领域,实现了技术上的正面超越。

除了比亚迪这样的传统车企转型成功的案例,我们还有像蔚来、小鹏、理想这些“造车新势力”。

日媒嘲讽中国50年造不出发动机?马斯克打脸:中国电车已世界领先-有驾

他们更像是科技公司,用全新的思路来造车。

比如蔚来,搞起了“换电”模式,开车没电了不用找充电桩等半天,直接开到换电站,几分钟换上一块满电的电池就走,彻底解决了用户的充电焦虑。

小鹏汽车则在智能驾驶领域下苦功,它的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已经可以在复杂的城市道路中实现导航辅助驾驶,直接对标特斯拉。

理想汽车更厉害,它精准地抓住了中国家庭用户的需求,把车打造成了一个移动的家,车里有大屏幕、有冰箱,座椅舒适得像沙发,同时用增程式动力解决了长途出行的里程焦虑。

这些成功的背后,是一个无比强大的产业链在支撑。

我们有像宁德时代这样的公司,它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不仅为国产品牌供货,连特斯拉、宝马、奔驰这些国际大牌都要向它采购电池。

日媒嘲讽中国50年造不出发动机?马斯克打脸:中国电车已世界领先-有驾

我们还有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它虽然不直接造车,但它提供的鸿蒙智能座舱系统和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汽车的“超级大脑”,让汽车变得越来越聪明。

所以,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个“五十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的说法,就会发现,不是说我们造不出来,而是我们选择了一条新的路,在这条路上,那个曾经困扰我们的“发动机心脏病”问题,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当别人还在纠结于机械的精密度时,我们已经在讨论电池的能量密度、智能座舱的用户体验、自动驾驶的算法了。

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是一种产业维度的超越。

中国汽车工业用自己的实践证明,核心技术不一定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通过在新能源赛道上的全力冲刺,我们不仅在销量上取得了领先,更在技术标准、产业链完整度和市场创新上,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优势。

马斯克的称赞,正是对这一巨大转变的最好注解。

这不再是一个关于“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一个已经发生的、正在影响全球汽车格局的现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