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果你正琢磨着换一辆新能源车,心里可能也犯着嘀咕。
买纯电动的吧,平时在城里开开是真省钱,可一赶上节假日想出个远门,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队,还有那挥之不去的续航焦虑,想想就头大。
那买油车或者普通的混合动力车?
好像又没赶上新能源这趟时髦,而且油价起起伏伏,总觉得不够经济。
就在这种两难的境地里,一种“新物种”悄悄火了起来,那就是装上了超大电池的增程式电动车。
很多人对增程车的印象还停留在“背着个发电机跑的电动车”,觉得技术有点落后。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像华为问界M9这样的车,电池大到能让它纯靠电跑上五百多公里,比很多纯电车都跑得远,油箱反而变小了。
这就让人不禁要问了,这种又是大电池又是大油箱的设计,到底是彻底解决了我们的用车焦虑,还是说纯粹是多此一举,搞得不伦不类呢?
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先看看这股风潮是怎么刮起来的。
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是国家政策的明确。
以前,增程车的身份有点模糊,算油车还是算电车,大家心里没个准谱。
但后来,国家发改委出了一份文件,给这事儿定了性。
文件里说得明明白白,只要你的增程车,在国际通用的WLTC测试标准下,纯电续航里程能超过200公里,那就正式给你划入“纯电乘用车”的范畴。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它可以名正言顺地挂上绿牌,享受免购置税的优惠政策,和纯电动车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这一下,汽车厂家们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思路瞬间开阔了。
既然政策支持,那还等什么?
电池,必须往大了做!
于是我们看到,华为问界M9直接把电池容量做到了85度电,纯电续航能力达到了惊人的520公里,而油箱则相对缩减到了60升。
零跑C01更进一步,把一块90度电的大电池塞进了底盘。
整个行业的设计思路来了个大掉头,从过去那种“小电池配大油箱”的过渡方案,一下子升级到了“大电池配小油箱”的长期路线。
这背后传递的信号非常清晰:这首先是一台能满足你一周城市通勤而无需加油充电的纯电动车,其次,它才是一个为你长途远行提供无限续航的“移动充电宝”。
当然,解决了身份问题,还得治好一个老毛病,那就是“馈电焦虑”。
开过早期增程车的朋友可能都有过那种不愉快的经历:车子一旦电量耗尽,发动机启动介入,那噪音就像拖拉机一样在耳边轰鸣,车子抖动也变大,仪表盘上的油耗数字更是蹭蹭往上涨,百公里油耗飙到八九升是常事,甚至被大家吐槽“高速上比汉兰达还费油”。
这种体验,让很多人觉得增程车是个不靠谱的选择,省电的时候是天使,馈电的时候是魔鬼。
为了解决这个痛点,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厂家下了大功夫。
他们研发了专门用于增程的1.5T高效发动机,把一个叫“热效率”的关键指标,做到了行业领先的43%。
这个词听着专业,说白了就是烧同样多的油,它能发出更多的电,浪费得更少。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馈电状态下的油耗直接从过去的八九升,降到了百公里5.8升左右,比很多家用小轿车还要省。
而且,发动机在工作时只负责在最经济、最高效的转速区间发电,不再直接参与驱动车辆,所以噪音和振动也控制得非常好,安静得就像车里开了个小吹风机。
这么一来,发动机的角色彻底变了,它不再是那个又当爹又当妈、吃力不讨好的苦力,而是成了一个专心致志、默默奉献的高效发电机。
当馈电不再是噩梦,用户心里的那道坎也就彻底过去了,大家才敢真正地把增程车当成纯电车来开,不再时时刻刻盯着电量表。
城市里的问题解决了,长途出行的补能焦虑又该怎么办呢?
新一代的增程车给出了一个堪称“双保险”的方案。
一方面,它们也紧跟潮流,用上了像800V高压快充这样的先进技术。
这意味着在高速服务区,你可能只是去上了个厕所,买了杯咖啡的工夫,也就十来分钟,车子就能充进去三百公里的续航,比排队吃饭还快。
另一方面,它还保留了加油这个最传统、最可靠的补能方式。
万一遇上节假日高峰,充电桩前排起了长龙,你完全不必跟着心急火燎。
方向盘一打,开到旁边的加油站,三五分钟加满油,又是几百公里的续航到手。
这种既能快充又能加油的灵活性,彻底打破了过去“要么排队充电一小时,要么加油三分钟”的单选题。
更有意思的是,连中石化这样的能源巨头也看到了这个趋势,宣布要在全国数千座加油站里增设充电桩,打造“加油充电一体化”的服务站。
未来你看到的场景可能是,左手拿着油枪,右手拿着充电枪,哪个方便用哪个,彻底告别了补能焦虑。
说了这么多,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在为这种大电池增程车买单呢?
我们来看看真实的用户怎么说。
在广州开网约车的阿斌师傅,他开的是哪吒S增程版,官方标的纯电续航是310公里。
据他自己实测,在广州的冬天,纯电模式下跑350公里电量才会掉到20%,完全足够他白天接单跑活。
中午吃饭的时候,他会顺便找个快充桩补个半小时电,下午又能精神抖擞地继续跑。
一整天下来,只有在深夜接到去远郊的最后一单时,才可能需要启动发动机用点油。
他给我们算了笔账,自从换了这台车,他每个月的能源花费从过去开油车时的4200元,一下子降到了1600元,节省了超过六成。
他的总结非常到位:“花的是电车的钱,享受的是油车的自由。”而在天寒地冻的哈尔滨,一位网约车队长老李也分享了他的经验。
他说,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天气里,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能打个六折就算不错了,但他开的问界M5,纯电续航还能稳定地保持在七五折的水平。
更让他满意的是,增程器启动后产生的余热可以通过热泵空调系统,在短短五分钟内就把暖风送到后排座位,乘客坐着舒服不投诉,司机自己也不用再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开车了,驾乘体验和幸福感都大大提升。
对于精打细算的企业用户来说,这笔账算得更清楚。
华南地区一家跑城际物流的公司,他们车队里的20台理想L7运营了一年,后台数据显示,有高达82%的行程是完全用电完成的。
在剩下需要用油的18%的行程里,绝大部分也只是在电量用尽后顺路加个油,真正需要特意跑一趟加油站的情况只占总行程的5%。
车队主管说,虽然大电池增程版比纯电版要贵上一万五千块,但这笔钱省去了公司自建充电桩的巨大投入,也避免了司机在装卸货物时还要耗费时间去充电的麻烦,一年下来节省的运营成本和时间成本,早就把这差价给赚回来了。
在他看来,800V超充网络再美好,也比不上随时随地三分钟就能加满油所带来的那种踏实和确定性。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
电池做大了,车子自然也就重了,很多人会担心,开起来会不会像开船一样笨重,影响操控和能耗?
汽车厂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比如岚图FREE的新款车型,就大量使用了全铝底盘和更轻的复合材料,硬是给整车减重了200公斤,差不多是两个成年人的体重。
减重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不仅让这台2.3吨重的大家伙开起来更灵活,百公里电耗也控制在了16.5度电这样一个不错的水平,甚至比一些早期的增程车还要低。
而且,车身变轻,对轮胎、刹车片的磨损也更小,长期使用的成本也降低了。
就连保险公司也算了一笔精明的账:大电池增程车的年均保费,虽然比同价位的燃油车贵了8%左右,但却比纯电动车便宜了5%。
保险公司的逻辑很简单:它的电池没有纯电动车那么巨大,起火风险相对较低;它的发动机系统又比结构复杂的插电式混动车简单,维修起来没那么复杂。
风险两头都不占,保费自然就落在了中间档位。
那么,这种大电池增程车到底还能火多久?
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预测,在2025年之前,对于续航需求在500公里以下的市场,大电池增程车将占据主导地位;而500公里以上的长续航市场,才会是800V超快充纯电动车的天下。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非常朴素和现实——电池技术发展得再快,也比不上加油站网络的普及速度;超快充桩建得再多,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覆盖到每一个三四线城市乃至十八线县城的高速服务区。
所以,这两条技术路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是谁取代谁的关系,而是各司其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至少在未来的五到八年,直到超快充桩像今天的加油站一样随处可见之前,这种“平时用电、长途用油”的大电池增程车,都会是一个非常务实和聪明的选择。
它不再是一个过渡方案,而是把“续航自由”这个终极目标,提前好几年送到了我们普通消费者手里的现实解决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