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小李想买辆新能源车,结果被“插混”和“增程”这两个词绕晕了。他一脸懵地问我:“这俩不都是能加油又能充电吗?到底有啥区别啊?”其实不止小李,很多人在选车时都有类似的困惑。就连专家们也在讨论:插混和增程的界限是不是越来越模糊了?有人说插混在向增程靠拢,这是真的吗?今天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大家看透这两种技术的本质区别。
一、基础原理:一个像“充电宝”,一个像“变形金刚”
先打个比方:如果把车比作手机,增程式混动就像随身带了个充电宝。手机没电时,充电宝给它续命,但充电宝自己不能打电话。插电混动则更像一部双卡双待手机——既能用SIM卡1打电话,也能用SIM卡2,甚至两张卡一起用。
具体来说,增程式混动车的发动机(燃油机)就像个“专职发电工”。它永远不直接推车跑,只负责发电给电池充电,再由电机驱动车轮。这就好比你在跑步机上跑步,必须靠电力驱动传送带,而燃油机只是默默在旁边发电维持电量。
而插电混动车的发动机是个“多面手”。它既能发电,也能像传统燃油车一样直接驱动车轮。比如在高速路上,发动机会亲自上阵,避免“烧油发电再用电跑”的二次损耗。比亚迪的DM-i系统就是典型例子——低速用电,高速用油,需要爆发力时油电齐上阵。
二、亏电状态下的较量:谁更扛得住?
这两种车的最大差别,往往在电量耗尽时暴露无遗。去年春节,我表哥开增程式车回老家就吃了大亏。当时高速堵车3小时,电量掉到10%以下,仪表盘油耗突然飙升到9L/100km,比他家的老款燃油SUV还费油!而同行的朋友开的插混车,油耗却稳定在5L左右。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关键就在能量转换环节。增程式车在亏电时,要经历“烧油→发电→充电→放电→驱动”五步走,相当于把汽油倒进漏斗时漏掉了20%。而插混车在高速时能跳过中间步骤,让发动机直接推车跑,漏斗只漏5%。这就像外卖小哥送餐——增程式必须绕道去充电站取餐,而插混能抄近路直达目的地。
院士提到的“插混向增程靠拢”,其实是指新技术开始兼容增程模式。比如吉利最新研发的混动系统,在市区拥堵时就主动切换成增程模式,用电机细腻控制车速;上了高速又恢复发动机直驱。这种灵活应变的能力,确实让插混越来越“全能”。
三、技术门槛:老师傅和新学徒的差距
为什么造车新势力更爱做增程式?这事儿得从造车难度说起。增程式混动就像组装电脑——买现成的发动机、电机、电池拼在一起就行。理想汽车早期用的就是东安的1.2T三缸机,这台发动机十年前就在面包车上用过,技术成熟成本低。
反观插混技术,相当于要自己研发“定制CPU”。比亚迪的骁云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6%,比丰田的41%还夸张。这种发动机得用上可变气门升程、废气涡轮增压等黑科技,没有几十年内燃机研发经验根本玩不转。所以目前敢做插混的,基本都是比亚迪、吉利这些传统大厂。
不过也有例外。去年试驾某新势力增程车时,销售神秘兮兮地说:“我们这车其实能发动机直驱!”后来才知道,他们在软件上锁死了直驱功能,怕老发动机技术露馅。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操作,恰恰说明技术底蕴的差距。
四、真实用户怎么说?
住在北京五环的小王每天通勤50公里,他选了增程式:“公司充电方便,基本当电车开,一个月加一次油足够了。”但爱自驾游的老张选了插混:“上次去内蒙古,高速上增程车油耗比我高30%,半路还得找充电桩。”
最有趣的是网约车司机刘师傅,他开过两种混动车:“增程车省心,但冬天开暖风掉电快;插混车省油,但保养得去4S店。”现在他车上常备两个保温杯——一个喝水,一个贴在中控台上显示实时能耗,说是“提醒自己别猛踩油门”。
五、未来会融为一体吗?
院士说“插混在向增程靠拢”,其实是指技术路线在互相借鉴。比如比亚迪最新的插混系统,纯电续航做到200km以上,日常通勤完全不用油,这和增程车的使用体验几乎没差别。而增程车也在进化,问界M9用上了热效率44%的专用增程器,高速油耗降到了6L/100km。
但核心差异不会消失。就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前者能打电话也能玩游戏,后者专注大屏体验。未来可能会出现“插混版增程车”,或者“增程版插混车”,但油电协同的底层逻辑不同,适用场景也会继续分化。
结语: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说到底,选插混还是增程,得看你的生活半径。如果每天通勤不超过100公里,充电方便,增程车能带来接近纯电的体验;要是经常跑长途,或者住在充电桩稀缺的三四线城市,插混才是省心之选。
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时,也经历过“键盘机”和“触屏机”的路线之争。现在的混动技术之争,或许正是汽车电动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唯一能确定的是,随着电池成本和充电设施的进步,这场“油电之争”终将被更彻底的电动化画上句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