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菲克破产,合资车企的危机与出路

还记得 Jeep 那句响亮的广告词 “不是所有吉普都叫 Jeep” 吗?曾经,广汽菲克凭借这句广告语,在中国市场混得风生水起,旗下自由光、自由侠、指南者等 SUV 车型,一度成为消费者的宠儿。2017 年,其销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 22.2 万辆,平均每两分钟就能卖出一辆车,那场面,可谓风光无限。

广汽菲克破产,合资车企的危机与出路-有驾

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后,广汽菲克就陷入了破产的困境。2022 年,其销量骤降至 1861 辆,曾经繁忙的生产线如今已是锈迹斑斑。从销量神话到破产清算,广汽菲克仅仅用了 6 年时间,这巨大的落差,实在令人唏嘘。

广汽菲克破产,合资车企的危机与出路-有驾

广汽菲克的兴衰,其实也是中国合资车企发展的一个缩影。1984 年,中国第一家合资车企北京吉普成立,开启了合资模式的先河。此后,众多合资车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合资车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如今,随着新能源浪潮的汹涌袭来,“技术换市场” 的传统逻辑似乎已经彻底坍塌,广汽菲克的破产,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信号。

广汽菲克破产,合资车企的危机与出路-有驾

2015 年到 2017 年,那可是广汽菲克的黄金时代。当时,国产化红利让其如鱼得水,自由光、自由侠、指南者三款 SUV 车型,全面覆盖了市场。2016 年,销量暴增 260%,达到 18 万辆;2017 年更是一路狂飙,登顶 22.23 万辆。与此“不是所有吉普都叫 Jeep” 的硬派营销,也完美契合了中国 SUV 市场每年 40% 的高速增长。

那时候的广汽菲克,可谓信心满满,甚至定下了 2020 年销量 70 万辆的宏伟目标。可他们却忽视了产能过剩这个大问题,当时其设计产能超过 30 万辆,远超实际需求,这也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广汽菲克破产,合资车企的危机与出路-有驾

转折发生在 2018 年,央视 315 晚会曝光了自由光 “烧机油” 的问题,这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市场。随后,变速箱故障率高达行业 3 倍的消息也传了出来,消费者对广汽菲克的信任彻底瓦解。

从那以后,广汽菲克的销量就像坐了滑梯一样,一路下滑。2018 年销量降至 12.52 万辆,之后更是连续四年下跌,到 2022 年,仅剩下 1861 辆。资产负债率也飙升至 110.8%,总负债高达 81.13 亿,而资产只有 73.22 亿,已经严重资不抵债。

股东双方也不是没努力过,先后注资 40 亿救市,可最终还是无力回天。2022 年 11 月,广汽菲克正式进入破产程序,曾经的辉煌,至此化为泡影。

广汽菲克破产,合资车企的危机与出路-有驾

进入破产程序后,广汽菲克的资产处置也不顺利。长沙工厂经历了 5 次拍卖,起拍价从 19.15 亿一路腰斩至 9.92 亿,却依然无人问津,只能无奈流拍。而广州工厂运气稍好,被广汽埃安接收改造,迎来了新的生机。

可对于 40 万车主来说,日子就不好过了。售后网点大幅缩减,Stellantis 的售后网点只剩下数十家,配件短缺严重,维修成本更是暴涨 30%50%。曾经花大价钱买的爱车,如今却面临着维修难、维修贵的尴尬局面,车主们的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广汽菲克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产品力来看,技术空心化是个大问题。十年间,仅仅推出了自由光和大指挥官两款新车,在电动化方面更是毫无布局。要知道,从 2018 年到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渗透率从 4% 一路飙升至 50%,广汽菲克却完美错过,这怎么能行呢?

广汽菲克破产,合资车企的危机与出路-有驾

产品定位也出现了偏差。原本的硬派越野基因,被稀释成了 “城市 SUV”,和长城坦克系列相比,毫无优势可言。定价还高于自主品牌,性价比低得可怜,消费者自然不买账。

股东内耗也是致命伤。2022 年,Stellantis 单方面宣布股比增至 75%,广汽集团坚决反对,双方矛盾公开化,合作关系彻底破裂。在决策上,也因为外方审批流程繁琐,导致自由光改款拖延了 3 年,错过了最佳市场时机。

供应链和渠道也出现了严重问题。依赖进口零部件,成本居高不下,本土化采购率连自主品牌的 1/3 都不到。经销商库存积压严重,引发退网维权,4S 体系与用户需求脱节,整个销售渠道彻底崩盘。

广汽菲克破产,合资车企的危机与出路-有驾

广汽菲克的破产,并非个例。2024 年,合资品牌销量全面下滑,德系下降 9.0%,日系下降 15.2%,而中国品牌份额则大幅提升至 65.2%,同比增长 9.2%。在新能源领域,合资电动车占比不足 30%,比亚迪、蔚来等自主品牌后来居上,技术优势明显。

不过,也有一些合资车企在努力寻求突破。比如广汽丰田推出的铂智 3X,采用本土研发和宁德时代电池,凭借 14 万级的激光雷达车型,短期内获得了不错的销量。但零跑 B10 迅速推出 12 万级 + 自研算法的车型,与之形成竞争,市场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专家崔东树指出,合资车企的核心问题在于本土化研发投入不足。像某合资企业,研发费仅占收入的 0.8%,如此低的投入,怎么能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呢?

面对困境,合资车企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进行生死重构,遵循三大法则。

广汽菲克破产,合资车企的危机与出路-有驾

是技术主权争夺。要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像丰田在氢能技术上对华设限,而比亚迪的三电技术却能全球输出,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在供应链上,也要进行革命,比如激光雷达,通过和本土供应商合作,将成本从万元级降至 2000 元级,降低 80%,大大提升竞争力。

是组织效率跃迁。决策权要下沉,零跑 B10 从立项到预售仅用了 11 个月,而合资企业平均决策周期超过 18 个月,效率差距太大。要建立用户直连生态,新势力的用户复购率能达到 22%,而合资 4S 体系数据割裂,无法有效留住用户。

最后是轻资产生存模式。Jeep 转向进口轻资产运营,广汽埃安改造旧厂实现产能灵活切换,都是很好的例子。地方政府也可以介入,参考广汽埃安模式,盘活闲置产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广汽菲克的破产,标志着 “市场换技术” 模式的终结,2024 年合资车企市占率跌破 30%,就是最好的证明。未来,合资车企的生存公式就是:本土化研发强度 × 决策效率 × 用户生态 = 新合资存活率。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忽视中国市场需求,坚持技术傲慢,无疑是自寻死路。只有放下身段,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效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你对合资车企的未来有什么看法呢?欢迎一起讨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