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测试车”风波:一张静-电贴,揭开了小米造车的“里子”

得,雷军的“人生第一台车”,刚开出4S店就差点儿追尾了自家的公关部。

这几天小米SU7车主群里可热闹了,香槟开了,红布揭了,结果一扭头,发现前挡风玻璃上还留着出厂时的“胎记”——“测试车”仨大字的隐形水印。

你说这事儿闹的,我这二十多万是买了个寂寞,还是不小心参与了贵司的“内部封测”?

这感觉就好像你花大价钱买了双限量版球鞋,正准备发朋友圈呢,低头一看鞋底踩着块口香糖,还是别人嚼过的。

膈应不膈应?

首批车主们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感觉自己瞬间从“米粉”变成了“小白鼠”。

小米那边儿呢,求生欲也是拉满了。

副总裁李肖爽、公关头头王化,俩人跟商量好了似的,火速在微博上排队鞠躬。

雷军的“测试车”风波:一张静-电贴,揭开了小米造车的“里子”-有驾

那小作文写的,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亲,我们错了,但我们是为了你好”的味儿。

大概意思就是,为了保证质量,我们随机抽检,您这辆就是“天选之车”。

贴个条是为了方便工人师傅识别,撕的时候没撕干净,留了点“爱的痕迹”,湿毛巾擦擦就好。

这番解释,听着是不是天衣无缝?

可仔细咂摸一下,总觉得哪儿不对劲。

这就好比你家装修,工长跟你说:“您看这墙刷得多亮!就是不小心把您家猫的毛刷进去了几根,您自己拿胶带粘粘就行。”

你听了能乐意吗?

品控这东西,不就是要把这些“不小心”都扼杀在摇篮里吗?

雷军的“测试车”风波:一张静-电贴,揭开了小米造车的“里子”-有驾

一张静电贴都搞不定,你让我怎么相信你那块比特斯拉还牛的电池?

这事儿一出来,网上瞬间分成了两大阵营。

一边是雷军的“亲卫队”,他们觉得这都不是事儿,甚至能从这事儿里品出小米的“工匠精神”:“你看看,人家新车都抽检,多负责!”

“传统车企毛病更多,你们就是逮着小米黑!”

这护犊子的劲儿,堪比自家孩子考了59分,你非得跟老师掰扯那1分是卷子印错了。

另一边呢,自然就是“冷嘲热讽”大军了。

他们觉得,这就是互联网公司造车的通病——眼高手低,总想着用“用户思维”去颠覆一个百年工业。

雷军的“测试车”风波:一张静-电贴,揭开了小米造车的“里子”-有驾

汽车这玩意儿,真不是靠OTA升级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你手机死机了,大不了重启;你车开半道上趴窝了,那可就是要命的事儿。

说白了,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现在就像一个刚从新手村出来的满级法师,一身神装,流量爆表,结果一出门就踩了个小水坑,溅了一身泥。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互联网追求“快”的基因,和汽车工业要求“稳”的内核之间,一次不大不小的碰撞。

从手机到汽车,看似只是换了个赛道,实际上是换了个物种。

造手机,你可以“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今天出个bug,明天发个补丁就完事儿了。

但造车,每一个环节都得是“步步惊心”。

用户对一辆车的容错率,远比一部手机要低得多。

这次的“贴纸门”,对小米汽车来说,也算是个好事儿。

至少,它让一直活在鲜花和掌声里的小米团队,提前感受了一下汽车圈的“险恶”。

这盆冷水浇下来,正好能让他们冷静冷静,别总想着怎么开发布会,怎么搞营销,还是先老老实实地把品控这门课补及格了再说。

毕竟,市场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流量带来的关注度,是一把双刃剑。

今天能因为你的一个优点把你捧上天,明天就能因为你的一个瑕疵把你踩进泥里。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事儿发生在你身上,你手里那块准备擦玻璃的湿毛巾,是会轻轻拂去印记,还是会狠狠地摔在引擎盖上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