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去年检,突然收到一张尾气不合格通知。当时我还纳闷,这车明显没问题啊。开车表现正常、油耗也还在合理范围内,刚刚做完保养,怎么就过不了检?一问维修店,老板只是摆摆手,说这个尾气就是不达标,得修修。但我翻了下自己开的这辆车的维修记录,上次清洗节气门、换了三元催换,没想到居然给我出这事。
我特别想知道,为什么偏偏要我去他们指定的修车点花天价?说实话,听说过像这样随意发放不合格尾气,凑巧的,很多车主都遇到过类似问题。理由很简单:这个修车点和检测站之间利益勾搭太深,检查出问题了,修车店赚一笔,检测站也收点辛苦费。车子没毛病,你说,这合理吗?我绕着车转了几圈,心里很清楚。这一切,背后都藏着某种猫腻。
那天,我还特意跑去和修车老板深究了下。
你们这车尾气到底怎么检测的?我问。
他呵呵一笑,根本不答,反问我:车子没问题,自己开着也知道,反正检测不过就得来修修呗。说完这话,我心里更一肚子火。明明车没毛病,却还要花天价修,真是令人气愤。就像是那种养牛式的腐败,一块肥肉,不是谁都能割得了,大家都在吃这碗饭。
这让我想起,很多车主都对年检制度反感。为什么对私家车的年检,不能像以前那样简单?以我认识的一位修理工为例,他说:车检现在变成了‘利益链’,一旦牵扯到金钱,谁都难说清。我也觉得异样,车检的门槛堆得那么高,要求修车厂合作,是不是暗藏玄机?如果没有暗箱操作,为什么我们每次都觉得检车就是打卡?也有些是真的需要检测,但大部分车况其实不用那么复杂。
再说到这些年检的套路——我拿到那份尾气报告,心里就直嘀咕。报告上,尾气排放值差点,几乎是估算的,估计不一定准确。当时我还翻了翻自己之前的检测记录,发现好几次尾气都没这个问题。可偏偏这次检测不合格,也就意味着我得修车,然后拿到合格证。这背后,难不成也是利益分成?车检变成了一种抢钱游戏。
说句题外话吧,我还粗略查了点数据——估算:一辆普通家用车,百公里尾气排放检测成本大概在人民币几十块到百元左右,通常设备投入成本不低于上百万。这个成本,算起来就像是生活中的月供一样平常,但如果监管不到位,某些地方的检测站就可以随意放水,造成假及格,新一轮修车发财。我一直在想,真正的环保和公平,真的比赢得这场利益大战更重要吗?
小跑题一下,有个细节我还记得很清楚。那天,检测站门口排了不少车,一台车刚检测完,修理工出来对我说:你这车尾气其实根本没有问题,刚才检测的那台,可能也是水分。于是我就心生疑窦:这检测,真能一锤定音吗?我当时还琢磨:是不是有人搞地图的可能性大一些?
再说到对比,实际上,很多同价位的车,表现也差不多。有些家用车,排量偏小,尾气排放理应低,但偏偏被贴了达标标签。很多车主都反映:为什么我这辆车,论技术水平,和别的同级别比,没什么区别,结果还不是踩了刹车一样,被卡住了?助理提到,可能因为供应链上某些环节上下游关系深,不好拆破。你们有没有想过,研发、检测的硬指标是不是被某些利益集团左右了?像我这个半路入行的人,总觉得,这行里错误的套路太多。
这个事情让我一直说不清楚,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知道,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盘算。为什么每次都得我折腾几天?为什么不能更简单、透明?反对私家车年检,说白了,是反对养牛式的腐败,要不然,谁愿意花冤枉钱?我真希望有一天,可以不用那么折腾,每次去检车都像例行公事,不用偷偷猜测谁会掉链子。
这中间,我还在想:这个猫腻,到底能藏多久?难不成开头那位老板,真觉得尾气不合格就是个托辞?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像被掉包的人,那些检测数据修理费背后,实在不太像个正常的流程。
哎……不过这些事都牵扯到利益二字。不要问我有没有确凿证据,我只知道,真相比虚假的更难得。也许还得让这个行业洗牌,才能彻底摆脱那些猫腻。等着看,下一次年检,我还会不会遇到那张能花天价通过的尾气报告。
我不禁想:你说,未来这个体系,还能回归到最基本的公平吗?或许,只是个梦想吧。
——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明明自己车没毛病,但总被检测出问题?我觉得,问题不仅仅出在车辆,更在这个规则的背后。你觉得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