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多年从事质量管理的老质量人,我看待这次小米汽车大规模召回事件,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企业面对问题采取行动是负责任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从质量管理的深层视角看,这次事件暴露出的问题远不止于技术缺陷,更揭示了行业在智能化浪潮中的质量文化缺失和发展路径偏差。
一、召回本质:不是“升级”,是安全缺陷的强制整改
小米将此次召回称为“OTA升级”,但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召回编号中的“S”(安全缺陷)和“I”(指令召回)明确显示,这是一次因安全隐患触发的被动整改,而非企业主动优化的功能迭代。
法规红线不可模糊:工信部早在2025年3月就明确规定,涉及安全风险的OTA必须纳入召回程序。小米试图用“升级”淡化“缺陷”,本质是对监管规则和用户知情权的规避。
硬件局限无法靠软件彻底弥补:SU7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仅依赖毫米波雷达和视觉传感器,在极端场景(如强光、暴雨)下识别能力存在天然短板。OTA能优化算法,但无法突破硬件冗余设计的物理限制。
二、质量根源:“速度优先”模式埋下隐患
小米用3年完成传统车企5-7年的研发周期,这种“互联网速度”在造车领域却成了双刃剑。
1. 研发验证周期被极致压缩
传统车企为确保质量,会进行长达24个月的智能驾驶系统硬件验证和超过100万公里的道路测试。而小米为了追赶进度,极端场景测试这一关键环节很可能被压缩甚至忽略。工信部最新L2级辅助驾驶强制国标要求仅场地试验就有46项,若涉及夜间环境还需增加16项测试,涵盖限速、换道、目标探测等多个关键场景。这种压缩研发周期的做法,本质上是一种质量换速度的权衡,但汽车行业的质量问题关乎生命安全,这种权衡的风险极高。
2. 极端场景验证的严重缺失
本次召回的核心问题是车辆在“极端特殊场景下”的识别与处置不足。所谓“极端场景”,并非指极其罕见的路况,而是如施工区路障、静止障碍物、大车避让等高速公路上可能出现的实际情况。对这些场景的识别能力,应是L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基本功,而非“额外挑战”。小米在营销中强调“全场景智能”,却对系统能力边界语焉不详,反映了其测试验证的不充分。
3. 硬件冗余设计与成本控制的矛盾
小米SU7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仅依赖视觉方案和毫米波雷达。这种硬件配置在成本控制上具有优势,但在面对复杂光影、恶劣天气或极端场景时,其先天的感知局限性就会暴露。OTA升级可以优化算法,但无法突破物理硬件的性能边界。真正的安全冗余需要在硬件层面提前布局,而这显然与追求性价比和上市速度的“速度优先”模式存在根本矛盾。
4. 质量文化与商业目标的失衡
在已知潜在缺陷的情况下(如3·29事故后),小米仍未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而是选择了持续生产和交付,直至8月30日。这背后反映的是商业利益与质量安全的权衡出现了严重偏差。一家成熟的车企应将“安全至上”融入企业文化骨髓,而非仅仅作为营销话术。当“赶交付”、“抢市场”成为首要目标时,质量管控很容易被边缘化,为后续问题爆发埋下伏笔。
5. 行业对比:质量管控的不同路径
与其他车企对比,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问题所在。例如,华为鸿蒙智行保持了“零召回”记录,其ADS 3.0系统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和双Orin-X芯片算力冗余,在硬件层面构建了安全冗余。上汽大众则通过技术革新、流程优化和管理升级,将产品开发周期从54个月减至24-36个月,效率提升了30%以上,但并未牺牲标准或压缩关键环节,而是在严守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
三、行业镜鉴:智能驾驶的安全悖论
小米事件折射出全行业的共同挑战:技术迭代越快,安全冗余越需超前。
•“先上车后补票”的隐患:车企倾向于将未充分验证的功能推向市场,依赖用户数据迭代优化。但智能驾驶关乎生命安全,一旦失误代价惨重。
•新国标倒逼安全升级:工信部新发布的智能驾驶测试国标,直接针对施工区路障、静止障碍物等极端场景,与小米事故现场高度吻合。这意味着,未来车企必须将“极端场景验证”前置,而非事后修补。
四、质量文化的缺失:从公关话术到用户信任
小米回应中强调“无需更换零件”“仅是升级”,部分用户甚至误以为这是“福利”。这种话术背后,反映的是企业对质量本质的认知偏差。
•安全应是底线,而非卖点:华为问界系列“零召回”的记录,源于其多传感器冗余设计和百万公里极端测试。真正的安全是“看不见的冗余”,而非营销话术。
•用户信任需透明重建:有车主表示升级后“安全性有提升但不会过度依赖”。这说明,车企需用长期可靠表现重建信任,而非掩盖问题。
五、深刻启示:质量是智能汽车的终极赛道
1.回归“造车本质”:汽车产品的生命周期长达十年,远比手机复杂。车企需敬畏制造业规律,将验证周期和冗余设计置于销量目标之前。
2.监管需与时俱进:建议对OTA分类管理,区分“功能迭代”与“安全整改”,避免企业混淆概念。同时,强制要求智能驾驶系统披露硬件安全边界(如传感器局限性)。
3.用户教育不可或缺:车企应明确告知辅助驾驶的能力限制,避免过度宣传导致用户误判风险。
结语:小米召回事件不应仅是舆论风波,更应是行业集体反思的契机。再炫酷的科技,若没有安全与质量作为根基,终将是空中楼阁。智能汽车的未来,属于那些将“慢功夫”花在“快技术”之前的企业——因为生命,从不容许试错。
每一次召回都是对创新的反思,每一次反思都应成为行业进步的基石。转发本文,让质量重回赛道中央。
-End-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