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成交均价反超特斯拉,国产豪华品牌集体冲高,BBA现状大变样
前几天刚好和朋友在路边咖啡馆坐着,看着窗外一辆问界M9缓缓驶过。那车身线条,说实话,比起街上常见的奔驰宝马,真有点新鲜感。5月的汽车品牌成交均价榜单也出来了,这次热闹得很,不少人都被榜单上的几个数字给整不会了。
先说最扎眼的那个:鸿蒙智行,也就是华为这块牌子下的问界、智驾、享界、尊界,一整个5月平均下来,每台车卖39万。这数字搁两年前谁敢信?尤其是问界AITO,现在一个月能卖出1.5万辆M9,还都是50万往上的大件货。要知道,同价位段宝马X5现在还真没它跑得快——销量差距直接快一万辆。
记得我第一次试驾问界M9的时候,那种安静感和加速推背,一脚电门下去就觉得自己钱包鼓起来似的。不过我还是老实开回自己的小SUV,但心里确实琢磨过:“以后家用车,是不是都要往这个档次卷?”
腾势最近也挺有意思。比亚迪旗下嘛,以前靠D9撑场面,现在N9上市后,人气又涨了一波。据说腾势D9起步33万多,可买的人偏偏喜欢高配版本,所以平均下来,腾势成交均价能顶到38万。这让我想起邻居家刚提的新D9,他媳妇说选配置的时候根本停不下来——按摩座椅、电动踏板啥都不能少。“既然花钱,就一步到位。”她这么念叨着,我在旁边听着直乐。
再看看奔驰宝马,这俩牌子原来在咱们心里一直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吧?现在呢?榜单上它们排第三第四,都31万多点。一聊到优惠力度,有朋友跟我吐槽,“你信不信C级裸车26万能落地?”还有宝马3系,现在24万能搞定。我表弟正琢磨换辆代步车,本来以为只能看合资A级轿车,这下直接盯上3系了。他嘴里嘟囔一句:“以前以为拼命才能开BBA,现在感觉努力一下就够。”
不过这种变化,也让不少老粉丝有点五味杂陈。有个叔叔坚持20年只买奔驰,他说现在满大街都是C级E级,再没有当年的稀罕劲儿了。“品牌溢价这事儿,被新能源玩明白了。”他喝口茶叹道。
30万元以下阵营竞争更激烈。理想汽车29.7万元左右徘徊,沃尔沃27.1万元紧随其后,还有坦克26.7万元。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总觉得理想L系列越来越像移动客厅;而沃尔沃则主打安全舒适,我同事每次接娃放学,总爱炫耀自家的City Safety功能,说孩子睡觉她才安心。
奥迪今年情况稍微尴尬些。本来BBA三巨头齐名,如今奥迪掉队成“第二”,成交均价只有26.6万元。主要热销A6L、Q5L这些老熟人,但产品力没怎么升级,只能靠降价保销量。我爸单位团购Q5L时还调侃,“早买早吃亏,新款总是不等人”。据说明年奥迪会推不少新车型,比如A5L,希望能翻盘吧,不然真怕以后年轻人连名字都懒得提。
小米倒是给大家带来了意外惊喜(或者说震撼)。仅凭SU7这一款车型,就把成交均价拉到了26.6万元。而且SU7最低配才21.59万,中配24.59万,大多数订单却奔着Ultra去了——52.99万个起步,还上市2小时内破1万辆订单。这股劲头,小米手机首发那会儿也没这么猛啊!身边一个做设计的小伙伴原本只是抱怨抢不到现货,到最后咬牙定了一台Ultra,说人生第一辆纯电必须体验极致科技感。我听完之后暗自佩服,要是真如他所愿,下个月交付时估计朋友圈又要被刷屏一次啦。小米YU7已经悄悄上线,下个月估计还能看到新的价格变化趋势吧?
至于特斯拉,今年风格略显低调一点点(但依旧热门)。Model S和Model X停售后,只剩Model 3和Y撑场面,而多数客户选择低配版,所以整体成交均价只有26.3万元,比小米还低一点。有时候去商场地下停车场逛,经常看到一排白色Model Y整齐停放,有种标准化生活方式既视感。但不得不承认,无论如何,它还是稳稳站住了一席之地,就是气氛淡定许多,没有当初那么炸裂(哦,对不起,又差点用了违禁词)。
整个榜单看下来,其实国产豪华品牌真的越来越受欢迎。从曾经清一色德系三强,到如今传统豪华只剩奔驰、宝马、沃尔沃和奥迪坚守阵地,其余基本全被国产包围。如果哪天路上遇见十辆高端SUV,其中七八个挂的是自主标志,你可别太惊讶哈!
突然想到去年春节回家,在高速服务区偶遇一家四口从理想ONE上下来的画面,小孩嚷嚷饿,大人在副驾驶找零食,全程语音控制空调音乐……那画风跟小时候爸妈开桑塔纳截然不同,好像时代一下子拐弯进未来世界一样。而我们90后一代,从骑自行车追公交,到今天研究哪款新能源更划算,也算赶上一波好时候啦!
写到这里手指敲键盘都有些累,不过内心其实挺期待接下来的市场变局。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自主与合资之间的距离越缩越短,有时候甚至分不清谁是谁的新旗舰。如果某一天你的亲戚突然开回家一台挂HUAWEI标志的大SUV,可千万别眨眼,以后的故事可能比你想象中精彩很多……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