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朱江明三年内要啃下的百万销量硬骨头
前阵子在小区门口碰见老张,他那台白色零跑C11刚做完保养,油腻的维修师傅一边擦手一边嘟囔:“这车最近进厂的不少,后备箱隔音棉换新料了,比去年厚实点。”我顺嘴问了句,“咋样,这车现在还有啥新花样?”老张笑着摇头,说他老婆嫌AR-HUD投影太大,晚上开着反倒有点晕。可他自己挺喜欢——导航和速度都能飘在前挡风玻璃上,不用低头瞅仪表。
说起零跑,其实好多人第一反应还停留在“谁啊?”,不像街上随处可见的小米、蔚来这些牌子。记得几年前新能源造车最冷的时候,我那会儿刚考完驾照,还被朋友拉去看过一次S01,那小两厢外形挺别致,就是没什么人买。后来疫情来了,更没人提起这个品牌。我听说创始人朱江明为了发工资,把自家积蓄都搭进去了,公司里茶水间都流传着“老板真铁血”的段子。
时间过得快,现在翻看交付量才发现,这个当初不被看好的品牌竟然熬成了“销冠”。6月18号的数据出来后,微信群里炸锅,有群友半开玩笑地说:“今年要是能冲到50万台,就请全群喝奶茶!”当然也有人泼冷水,说这种势头能不能持续还是未知数。
其实除了卖得多,今年零跑技术升级也挺频繁。听4S店销售讲,从LEAP 3.0架构到3.5,只隔了一年出头,但底盘、智驾、电驱系统全换代了。他还神秘兮兮地补一句,“我们技师私下聊,这套高压电驱装C10身上之后,高速超车比原来猛多了。”不过,也有吐槽的声音。有位B10首批用户抱怨,新版座椅虽然软,但夏天闷热透气性一般,一路从杭州堵回嘉兴,小孩坐后排睡觉汗湿了一背心。
再聊配置,60寸AR-HUD算是今年的大招吧。据维修站小李说,他们培训时特意演示怎么调节亮度和位置,否则遇上下雨天容易出现重影,看久了眼睛累。不过话又说回来,同价位不少对手还没有这么大的抬显屏幕。这种自研自造思路,在业内算少见,大部分厂商都是外包件拼装,很难做到整合优化。我认识一个搞电子研发的小哥,他评价:“你们别以为堆芯片就牛X,自研底层架构才是真本事。”
价格方面倒是一如既往地亲民。去年年底去试驾24款C11时,还跟销售争论毛利率的问题。他直言公司就是走薄利多销路线,不靠单价赚钱,而是想办法让更多人用得起。“咱这儿工薪阶层买辆智能纯电SUV,不至于压力山大。”他说。但便宜归便宜,用料并没缩水。我摸过他们最新款方向盘皮质,比早期版本细腻不少,不过邻居王姐总觉得按键反馈偏硬,她习惯性吐槽一句,“塑料感重啊!”
市场份额涨起来以后,有些老客户开始担心售后服务跟不上脚步。一回修理工阿彪给我爆料,说最近配件供应紧张,有辆撞坏尾灯的B系列等货等了一周才到货。这种情况,以前国产自主品牌常见,现在连新势力也逃不开。有意思的是,新近上市的B01主打年轻用户,据销售私语透露,中控屏UI动画比以前流畅很多,但导航偶尔死机,小毛病还需要OTA慢慢磨合。
再往深里扒一扒朱江明本人,人家低调惯了,从不爱露脸。在发布会上放视频回顾创业十年,他提及2019年的艰难岁月时,一句“不懂车,你造什么车?”让现场安静下来。不管别人怎么看,如今80万台累计交付摆在那里,再没人敢轻视这个牌子。不过他自己却很清醒——销冠只是暂时现象,要想长红必须稳住盈利和产品迭代速度。他举例过去威马、哪吒甚至蔚来的高光瞬间,都未必代表永远领先。“今天轮到了我们,也许明天就该轮到别人。”
有次饭桌闲聊,一个汽修老师傅插话道:“新能源嘛,好景不长,看你们谁先扛住电池降价潮!”大家哈哈一乐,其实也是事实。今年四季度据说明显开始盈利,公司账面终于喘口气。但未来三年目标可是百万销量,对标传统燃油时代那些大佬级企业,比如吉利、长城当初跨越百万关口,也是磕磕绊绊一路爬出来。“解放战争”这个词,是朱江明自己的梗,下半年A、D系列车型即将亮相,到时候四条产品线齐活,全方位铺开攻城略地,可劲折腾呗!
二手市场目前倒是不温不火,上个月帮同事收辆21款C11顶配版,公里数不到两万五,却只比落地价低三分之一左右。不像某些对手贬值那么狠,大概因为配置够足加之售后响应快一点?不过真正耐用性如何,还得时间验证。毕竟,每次刷朋友圈,总有人晒续航掉电或者充电桩识别失灵的小插曲……
最后想起来,上周夜骑回来楼下充电桩正好被一辆新B10占着,那司机蹲旁边抽烟唠嗑,说准备第二天拉全家去舟山玩。他掀开发动机盖让我瞧里面布局,我第一次发现保险盒旁居然预留USB接口,可以直接接行车记录仪省掉布线麻烦。这种细节设计,以前真没注意过,也许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让一个不起眼的新势力熬成现在这样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落于业主聊天、小区邻居交流及公开新闻数据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