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4月很有趣,似乎夏天提前来了;许多城市的最高气温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30℃,于是有关胎压的提问出现了。
气温上涨、胎压升高,胎压究竟该调到多少呢?
正确答案:
代步车辆,标准胎压
兼顾长途,低于标准
不论是汽车、摩托车还是电动车都可以这样调节,当然电动车是不需要考虑长途的,所以胎压按照轮胎标识或车辆手册的说明进行调整即可。汽车和摩托车轮胎的常见胎压标准为2.5bar;电动车有使用偏高压轮胎的车型,最高可以达到3.0bar左右。
现在来解读一些网友的疑问:
为什么气温上涨会造成胎压升高?
因为空气也是会热胀冷缩的。
高温会造成空气中的各类分子间隙的扩大,间隙加大则等于体积的膨胀;轮胎里填充的是压缩空气,所以只要气温升高就会造成轮胎内压缩空气的膨大。气温的自然升高会让胎压升高,车辆在行驶中又会让轮胎高频率的转动;而转动的过程中必然要摩擦,摩擦是会产生热能的——这就是兼顾长途的车辆胎压要略低于标准的原因。
如果车辆只是用于代步,一次行驶的里程至多几十公里到上百公里的话;理论上最理想的胎压标准就是车辆建议胎压,大多数车辆都是2.5bar的水平。
反之,如果车辆启动之后就要去跑长途,那么胎压是建议要低一些的。
假设标准胎压是2.5bar,以跑长途为主的车辆则建议调整至2.3~2.4bar。(降低接近10%即可)
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车辆高速行驶导致车轮磨损产生的热量很大,持续行驶两百公里左右即可让胎压升高大约0.5bar。那么如果车辆需要高频率跑长途,胎压又持续在“2.5+0.5”左右的标准线上;轮胎就会出现胎冠(接地面)中间磨损程度过大的情况,长时间超过3.0bar则会增加轮胎爆胎的概率。所以适当降低0.2bar,让胎压的极限低于3.0bar,最好在2.7~2.8bar左右波动,这样既能起到保护轮胎的作用又能降低爆胎风险。
但是胎压也不宜过低,假设标准胎压是2.5bar,胎压是不建议低至2.1~2.2bar的。
胎压过低会让轮胎的压缩变形量变大,高速行车时容易产生驻波效应。
设想如果轮胎转速过快,轮胎压缩变形量又过于大;那么刚刚被压变形的轮胎橡胶就会很快通过一圈的转动再次压到这个位置。只要这个位置还没有从刚刚的变形中恢复,二次的压力作用则会使其变形量变得更大,或者出现异常的磨损。于是这个位置的橡胶就会快速升温或加大磨损程度, 其余各个位置也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形,轮胎会被高转速“拧成麻花。”
这样的轮胎则会非常容易爆胎。
所以轮胎压力既不能过于高、也不能过于低,高温就适当降低0.1~0.2bar,低温调整到标准胎压即可。
新旧轮胎注意事项
如果车辆更换过新轮胎但并非全部更换,在调整胎压的时候则要注意观察轮胎磨损情况。
旧轮胎一旦出现胎冠沟槽底部开裂且深度达到2毫米左右,或侧壁出现裂缝(非裂纹)的话;这样的轮胎是建议即刻更换的,除非不跑高速和长途。此类轮胎的胎压不宜过高,否则爆胎风险会指数级升高;但同时也不能过低,因为过大的变形量有可能撕裂轮胎并造成爆胎。
老旧轮胎还是要按照标准胎压进行调整。
新轮胎也必须按照老旧轮胎的标准调整到相同压力,否则车辆会跑偏,行驶稳定性无从保证。
更换新轮胎建议同时换一对,因磨损或老化更换则建议全车更换。
有些网友认为新轮胎要放在后轮或放在前轮,这是没有固定标准的——正确答案是放在驱动轮上。前驱车放在前轮使用,后驱车放在后轮使用;分时四驱车放在后轮使用,因其在铺装道路上行驶时为后驱;横置四驱车放前轮、纵置四驱车放后轮,原理与分时四驱相同;全时四驱汽车建议全部更换轮胎。
车辆的驱动轮承受的压力更大, 理论上的爆胎概率也要大一些。
其他方面没有特别需要讲解的了,总而言之,汽车轮胎的胎压要根据季节进行调整;普通乘用车的胎压警戒线一般为2.0bar和3.0bar,有胎压监测的车辆,其轮胎压力低于或高于该标准则会进行提醒;没有胎压监测的车辆则需要车主自行留意,否则爆胎概率会大幅提升,而车辆在高速行驶状态下一旦爆胎则往往会失控。
轮胎要定期检测磨损和老化情况,达到极限则要更换。
只要轮胎没有某一个严重偏磨或破损到无法修复,轮胎都建议用到极限之后整体更换。
就是这样。
(下图为轮胎磨损极限参考标志,为橡胶凸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