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需求疲软与竞争加剧
全球交付量锐减
特斯拉一季度全球交付量同比下跌13%至33.67万辆,其中:
中国市场:交付量占比达51.3%(17.27万辆),但同比下滑21.8%。
欧美市场:美国交付量下滑13%,欧洲销量暴跌超50%(德国、荷兰等国需求萎缩显著)。
竞争对手挤压份额
中国车企(如比亚迪、小米)凭借性价比优势抢占市场,特斯拉多次降价压缩单车利润。
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大众、宝马等推出竞品车型,削弱特斯拉技术优势。
二、成本上升与定价压力
供应链与关税冲击
依赖中国电池与墨西哥零部件的供应链因美国关税政策成本上升。
墨西哥工厂产能不足,LFP电池本地化率未达预期,叠加物流成本(如上海工厂至北美海运费用+关税增加1.2万元/辆)。
降价策略反噬利润
为应对竞争,特斯拉多次下调车型售价,Model 3/Y毛利率降至12.5%,为近十年最低。
若剔除碳积分收入,汽车业务或已陷入亏损。
三、马斯克个人争议与品牌声誉受损
政治立场引发消费者流失
马斯克担任特朗普政府职务的争议持续发酵,22%潜在客户因此放弃特斯拉(J.D. Power数据)。
欧洲市场对“政治化品牌”抵触情绪升温,销量暴跌超50%。
品牌形象与舆论危机
频繁的高调言论(如收购推特、涉及加密货币)分散公众对特斯拉主业的关注。
自动驾驶事故(如2024年多起FSD相关事故)加剧消费者安全疑虑。
四、技术投入与产能瓶颈
研发支出挤压利润
特斯拉持续加大自动驾驶(FSD V12研发投入超150亿美元)与人形机器人(Optimus计划2025年生产数千台)领域的投入。
新车型(如Cybertruck、Semi卡车)产能爬坡缓慢,未形成有效收入贡献。
生产线切换与产能损失
Model Y焕新版升级导致全球工厂停产数周,直接损失产能约8万辆。
上海超级工厂虽年产能超95万辆,但新款车型产能爬坡受阻。
五、应对策略与未来挑战
短期止损措施
推出低价车型:计划2025年上半年生产起售价低于14万元的Model Q,抢占经济型市场。
优化供应链:通过上海Megapack工厂(40GWh储能产能)降低关税风险,柏林工厂计划向中东扩展。
长期转型布局
储能与服务业务增长:能源收入同比增67%至27.3亿美元,Powerwall部署量首破1GWh;服务业务收入增长15%至26.38亿美元。
技术生态构建:推进Robotaxi(计划2026年量产Cybercab)与AI芯片自研,目标从车企转型为能源-出行-制造全生态企业。
市场不确定性
现金储备达370亿美元,但汽车业务承压(毛利率降至16.3%,同比减1.1个百分点)。
需平衡“价格战”(如中国五年0息贷款政策)与“技术战”(如FSD订阅模式)的短期盈利压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