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澳1300公里实测,深蓝S07车主3个月后坦白:华为智驾提前3秒救命,但44%热效率算出的这笔账让加油站老板慌了
那天走京港澳,时速120,前方300米突然出现施工路段。我还在发呆想晚饭吃什么,车子已经开始并线了。等我回过神,已经顺利避开障碍。后来调出行车记录仪一看,从识别到变道完成,整整提前了2.8秒。要不是这套华为的智驾系统,估计得来个急刹车。
这种经历,开深蓝S07这三个月,遇到过好几次。
这套系统到底有多邪门
说实话,刚开始我对这些电子系统挺排斥的。25个传感器,3个毫米波雷达,10个摄像头,听起来像科幻片。
但用下来发现,这玩意儿比我想象中靠谱。高速上跟车、变道,基本不用我操心。最关键的是,它的预判能力确实比人强。我们看到前车刹车灯亮才反应,它提前就感知到了。
前段时间带老爸跑了趟长途,他一开始还嘀咕“机器哪有人靠谱”。结果一路下来,老爷子都不让我关自动驾驶了。
当然,我也不会完全依赖。该接管还是接管,但确实轻松不少。以前跑长途,到了服务区就想伸懒腰,现在感觉还能再开一段。
算了笔经济账,有点意思
买之前最怕的就是用车成本。毕竟电车充电、油车加油,这账得算清楚。
这车搞了个增程系统,1.5L发动机热效率44.39%。听起来很技术,实际就是省油。我仔细算过,一升92号汽油大概7块5,能发3.7度电。按家用电0.5元一度算,相当于1.85元的电。
也就是说,同样跑100公里,用油模式大概需要40多块钱,用电只要十几块。这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300公里纯电续航,我平时上下班基本够用。周末出远门,综合续航1385公里,从北京开到上海都不用停。上次回老家800多公里,中途就在服务区上了个厕所,油箱和电池都没动。
冬天是个大考验
去年12月份,北京最冷那几天,零下二十几度。我特意测试了一下续航。
本以为会掉得很厉害,结果比预期好很多。车子有什么微核加热技术,能让电池快速升温。虽然续航还是会衰减,但没有传说中那么夸张。
实际测下来,冬天续航大概打个七八折的样子。相比之前开过的几款电车,这个表现算是不错了。
充电体验超预期
说到充电,这可能是买电车最大的顾虑。
这车支持什么3C超充,理论上很快,实际体验确实如此。上次在国贸那边充电,从30%充到80%,就是吃了个饭的功夫。
更重要的是不挑桩。有些车必须用特定的超充桩才能发挥全部性能,这车在普通快充桩上也能跑出不错的速度。这点挺实用的,毕竟专用超充桩还不够多。
一些意外的惊喜
座椅确实舒服。那个零重力设计,不是营销噱头。跑长途的时候,副驾可以半躺着,比传统座椅舒服太多。我媳妇说,坐这车比坐高铁还舒服。
车机系统也挺聪明。说“我冷了”,方向盘加热、座椅加热、空调升温一起来。刚开始觉得挺矫情,用习惯了发现真方便,特别是冬天戴手套的时候。
那个小冰箱,本来觉得是鸡肋。结果夏天特别实用,放几瓶冰镇饮料,或者给孩子放点酸奶,比车载冰袋强多了。
外放电功能也挺有意思。6千瓦的功率,够带电磁炉、烤架这些大功率电器。上次露营,直接用车供电,省了租发电机的钱。朋友们都觉得挺新鲜。
音响效果出乎意料
20个扬声器的杜比音响,一开始觉得是卖点堆砌。实际听下来,效果确实不错。虽然我不是发烧友,但能听出来层次比之前的车丰富很多。
开车听音乐的体验明显提升了。特别是一些现场录音,感觉就像在音乐厅。
一些真实感受
用了三个月,总体来说超出预期。不是说完美无缺,偶尔语音会听错,智驾有时候过于保守。但这些都在可接受范围内。
最大的感受是,现在的电车确实不一样了。不再是单纯的“用电代替汽油”,而是真正在重新定义什么是汽车。
智能化程度很高,但使用起来不复杂。很多功能都是无感的,不会让你觉得在学新技术,更像是在用一个更聪明的工具。
说点实在话
买车这事儿因人而异。如果你对新技术比较开放,又想尝试一下智能出行,深蓝S07这类车值得考虑。
但如果你更喜欢传统的机械感,或者对复杂电子系统有顾虑,那传统燃油车可能更适合。
我身边也有朋友试驾后觉得不习惯,还是选择了BBA的燃油车。这很正常,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三个月下来,这车算是改变了我对智能汽车的认知。以前觉得那些技术都是噱头,现在发现确实有实用价值。或许这就是时代在变化,有些东西不亲自体验,很难真正理解。
当然,技术再先进,安全驾驶的意识还是不能少。机器可以辅助,但路还是要自己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