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9月新国标正式上路了,不少买电动车的人都很关注,这到底会给市场带来啥变化?但你要是去逛逛门店,就会发现,市面上的雅迪、爱玛、台铃这些大品牌,最近新车上市的节奏明显慢了很多,不像以前频繁推新款。路上跑的、门店卖的,还是原来的那些老车型居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自己琢磨了一下,觉得这里面有四个核心原因,关键字直接给大家点出来,咱们聊大白话,让大家都能看懂。
首先第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新旧国标衔接的缓冲期。这次新国标最大的改变,就是脚蹬子不再强制要求了。想当年,老国标规定电动自行车一定要带脚蹬,就算谁都没事蹬着去骑。结果就是很多车有电大家都不用脚蹬,没电了脚蹬根本蹬不动,鸡肋设计,大家都拿它当摆设。现在新国标把脚蹬要求取消了,厂家做车突然又活泛起来。可实际情况呢,第一批达标的车跟原来的小踏板车区别不大,说白了就是把脚蹬拆了,外形参数小调一下,然后“三证合一”的3C认证走个简便流程,就可以继续卖了。对企业来说,这样的改款贴着新国标就能上,又不用重新做设计、研发、模具投资,公司现在也没啥压力搞新品,能省大钱谁愿意多花钱去搞完全新车型?所以就出现了厂家对推新车的积极性没那么高,继续卖老产品,反正达标了能卖,干嘛急着折腾大动作。
接下来就是新材料技术还没跟上量产。新国标可不是随随便便改改外壳那么简单,对零部件安全性能卡得特别严,比如整车塑料件不能超过总重的5.5%,还得用阻燃ABS材料,过火烧都得不带着火的感觉。怎么用新材料,怎么选耐火性、强度还能保证骑行舒适,这些都得企业自己一点点摸索。实际上,像用铝合金车架或加高阻燃塑料,这些方案实验室拍板容易,可你想真正放到工厂里大规模量产,那就是另一番难题了。据一些检测机构测算,阻燃材料得反复高温燃烧试验,合格了才能确认,这流程加上采购、生产线调整,至少得拖到年底才能稳妥量产。企业不是傻子,万一新材料问题没解决,一批车出了事,品牌砸了,用户信任也没了。所以现在厂家更愿意暂时用老一套,只拆脚蹬、微调外形,等新材料成熟了再大批推新车。
第三个不得不说的就是库存压力。头部品牌现在仓库里堆着的库存,有三成多还是老国标车型。电动车的供应链复杂,一辆车从设计、生产、运输到门店,动辄一年多才能消化完。按照新规,12月1号以前这些老车还能正常销售,这两个月厂家、门店都在想办法把存货卖出去。你看郑州、新郑这些地方,都开始清仓甩卖,老型号一降就是20%的价钱,性价比妥妥的。门店生意本来就得现金流,手头上有积压,总得先压货卖钱回血,不可能还让这堆货烂在仓库里,老板肯定先想把老货卖光才能腾出空间和钱去搞新款。你说企业这会儿还大批推新车,那不是自己跟库存抢生意吗?所以现在你看到门店还是老标车多,都是正常现象。
最后一个说穿了就是市场接受度的不确定性。新国标要做得安全、用料足、功能多,厂家投入成本直线上升。可别忘了,电动车用户普遍对价格很敏感,车子一旦涨价,多数人嘴巴都喊贵不值,不容易下决定。再加上新国标规定最高时速降到25公里,续航也按新标准测,部分喜欢跑得快、能多骑一天的人,又开始嫌弃不够用了。企业这两年就是在看用户怎么选,有些厂商偷偷试水,比如爱玛、雅迪都在门店收集“无脚蹬”新车的意见,看看大家反应怎么样。毕竟市场要是接受不了,车子卖不出去,那大投资打水漂,企业可吃不消。所以大品牌都在观望,宁愿小批试水,也不敢一口气大规模推新品。
其实综合来看,这段时间大品牌新车上市慢,明面上看是厂商怠工,实际上是整个行业都进入了升级过渡期。这事儿说白了谁都绕不过去,厂家这节骨眼上就是一边清库存,一边盯着新材料和新标准试验成不成熟,还得侧耳听市场声音,等这些都合适了再做大动作。到时候库存卖光了,生产技术也成熟了,消费者买车观念也转变了,预计今年底、明年初你会看到一波新国标版电动车扎堆上市,那时候才是真正“走向新规范时代”。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几个月里门店里都是清仓价,老款啥性能都有,价格还实在,是个抄底的好机会,适合预算有限又想多用两年的群体先下手为强。等到新材料、正规新国标车全面铺开,那时候买新款也划算,到手安全性能更强,各种配置更齐全,品牌也有保障,等市场调整完再买一点不亏。现在大家看到的“空窗期”其实就是整个新能源车行业在缓慢适应新法规新技术的阵痛期,好菜慢慢炖,最终一样能吃上更香。
总的说来,9月新国标上路后,雅迪、爱玛、台铃这些大品牌之所以少推新车,核心原因还是衔接期内企业没法全力做好新品,库存压力、配套技术、市场反应都决定了它们要慢慢来。等这几个问题都顺利解决,大家自然能看到更多安全升级的新车型出来。咱老百姓要买车眼下不着急的话可以观望,着急用的话现在清库存会划算,以后还会有更多好选择出现,大市场才刚刚翻篇,这一轮新标换新肯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