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红灯一亮,黑色SUV驶过,界字车标认亲忙

路边的红灯刚转绿,一辆黑色SUV低调驶过。透过灰蒙蒙的车窗,我瞄见车头微微亮起的车标——圆润外圈,中间一抹简约银线。说实话,差点以为是问界,凑近了才发现是享界。十米之内来了第二辆,同样的“界字辈”,却有着不一样的格栅和大灯。车主下车,和交警聊得火热,有种警匪片开场的味道。现场不算抓捕,但辨认车标的“谜底”气氛已经拉满。

要是让我设个案号,估计叫“界字辈车标认亲小组案”也不过分。就这么一块车间玻璃不到的距离,“问界”“享界”“尊界”“智界”“尚界”纷纷上场,车标与名字的差异像DNA微标记,只能靠近才认清个头。朋友发来微信:“哥,路上新跑那车到底是华为家的,还是别的?”我顶着一身警惕,低下头翻了翻资料,脑子里开始按刑侦办案的流程推演一遍证据链——是谁,把车企玩成了家族认亲现场?

先把案情捋清楚。以问界为首,这两年街头巷尾的出镜率可不低。华为和赛力斯“联手办案”,车机系统几乎成了“证据王”。“小艺”语音助手上线,导航音乐一应俱全,科技感一杠一杠的。尊界风头刚盛,坊间小道消息满天飞,说是华为和奇瑞联手高端SUV,前脸造型神似问界,内饰看着又像享界。享界这边也没闲着,智能驾驶、自动泊车秀到飞起,号称能在停车场玩“躲猫猫”。灯组设计和问界果然是亲戚,尾灯一贯穿就没人能分得清谁是谁。智界、尚界虽说消息少点,但车标标记像家族DNA一样,高辨识度但高混淆率。

业内圈子有人戏谑:把“界”字辈排成一排,活像车企‘按姓氏查找联系人’功能,不带头像的那种。这样的车标辨识度,未免有点考验群众眼力。普通人哪管你品牌矩阵,车标像就是一家人,路人路过还以为车厂玩起了“连连看”,你出个新品,我加个边界,最后全贴一字“界”。

其实论专业角度,这波“界”字辈大联欢是有逻辑的。华为要的是技术输出和品牌强化,各级市场各有一柄“界”字大刀。高端SUV归尊界、中端智能用享界、科技先锋是智界,尚界再搞搞性价比。设计语言也全套抄袭自己的“家族史”:前格栅统一、尾灯贯穿、车标圆润,外观复杂程度远低于传统豪车,但内在辨识感层层叠加。既让人记住“华为”技术底子,又省了重新教育消费者的成本。营销圈里,这叫“视觉锚定”,一见熟面孔,背后就想着“华为出品、必属精品”。

可是行业里最怕的,也是这“太像了”。认品牌变成“认亲戚”,有的4S店销售都要多花口水解释。从消费者体验说,车标混淆率高其实是风险:万一“界”字辈搞出个小毛病,吐槽起来容易一锅端,连锅烩;哪怕口碑爆棚,最后也是“华为界”牌,容易让合作车企自身身份被掩盖。部分车企技术落地有上限,被过度消费品牌光环,最后还得靠华为“兜底”公关。

讲点现实冷峻——华为玩车矩阵,像极了手机厂商搞系列机型:P系列拍照,Mate系列商用,Nova主打青年,横竖都一个LOGO,拼个字母差异。车圈前些年谁敢这么玩?现在科技公司直接用技术为车企配方命名,直接造出一票“认亲车”,也算是新世代的品牌操作。修理厂老板调侃说:“我们以前只修发动机,现在得会刷系统,升级车机,还是华为OS。”同行自嘲变成了“半路出家”,一瓶辣酱蘸的都是系统补丁,车界的维修都快成IT客服了。

其实继续盘一盘,“界”字的寓意也藏着点华为的小心机。界——边界,跨界,新世界。摆明了是要把汽车圈的边界给打破。从科技到制造、品牌到渠道,一招一式都奔着汽车行业的“新分水岭”去。只不过,这片新世界的边界还没完全划清,界字辈正陷在试图同质化又不得不突出自我的尴尬里。能否真正做到“表里如一”,还是只是一次高效嫁接,还得交给市场多跑几年。

回头想想,或许这就是华为的另类赌局。技术做底,视觉搞矩阵,品牌牌面一把抓。三年后,是不是这几辆界字辈,能像当年诺基亚手机一样,靠某个“经典型号”火遍天涯?还是说,华为更像个“幕后导演”,让各路车企轮番站在C位,自己则稳坐中台,收割技术利润?

路边红灯一亮,黑色SUV驶过,界字车标认亲忙-有驾
路边红灯一亮,黑色SUV驶过,界字车标认亲忙-有驾
路边红灯一亮,黑色SUV驶过,界字车标认亲忙-有驾

我冷静看车,冷静吐槽,最终还是冷静自嘲。毕竟咱这职业天天和证据打交道,能分清问界还是享界,不算什么本事。如果哪天马路上“界”字辈全体出动,警察也该考虑是不是得学点认标新技能。毕竟,世道变了,连车标都变得有点像“办案号码”。

说到这,你觉得华为这种“界”字辈大同小异,是品牌力的高阶操作?还是市场未来的困局?界与界之间,是边界,还是套路?留言区见,反正下一道红灯,我还得认个新“界”,谁让案发现场就在你我身边呢。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