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已经证明:在智能驾驶的战场上,激光雷达遍身的新势力,居然敌不过只靠摄像头的特斯拉。前不久,懂车帝干了一件很有“科学范儿”的测试,选了四十多款新能源汽车,从高速到城市、从常规到极限,全方位拉出来遛一遛。结果让不少人目瞪口呆——搭载四颗甚至三颗激光雷达的国产车们,纷纷哑火,而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X这对兄弟,仅靠一堆摄像头,从头杀到尾,斩获全场最佳成绩。此情此景,令人不禁要问:那些高高在上的激光雷达,究竟拿来干嘛的?
测试项目含金量极高,堪比选美,但这里拼的不是脸蛋,是命。高速环节,有“野猪横穿”“前车瞬消”等现实妖魔鬼怪,六大关卡,特斯拉兄弟硬生生闯过五关,只在和野猪PK时败北,估计他们的算法还没有从真实世界学会如何爱护动物。对比之下,问界M9、小鹏G6等自主品牌,不是三颗就是四颗激光雷达加持,成绩却普遍卡在三道关上,还没及格线。城市环境更为杂乱,结局依旧是特斯拉遥遥领先,过关斩将八分拿下,只有倒车稍显尴尬。而那些靠堆彻科技感的国产车型,基本被甩出一条街,甚至个别车两关未过,成绩惨不忍睹。
其实,技术路线之争早已浮出水面。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和马斯克曾有过一场“隔空舌战”。李想坚定地押注于雷达系统,认为稳妥有保障;马斯克却认为,只需摄像头便可天下无敌。如今事实摆在眼前:不拼算法,光靠堆硬件等于给自己上个大号头箍。特斯拉凭着海量数据训练出的模型,对复杂路况的应变速度和精准度远超那些盲目重金建设传感器的对手。
习惯了硬件至上的消费者遇上这个测试,也算是一堂公开课。过去你以为多点雷达就多份安心,其实不然。雨、雪和雾天,激光雷达可能成了“目盲”,宣传册里绝不提这些鸡肋细节,实际表现却一览无余。反观特斯拉,摄像头虽看着简单粗暴,但背后的算法连“马路杀手”都能一眼识破,显然靠得住的从来不是你装了几颗眼睛,而是大脑是否聪明。
这事刚落地,产业链就有人瑟瑟发抖。一家主营激光雷达的公司股价跌成了滑梯,原本指望家家户户都来订货的美梦瞬间破碎。视觉AI芯片厂商们则喜逐颜开,打算乘势推出新款适配摄像头的处理器。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照搬特斯拉模型的国产“致敬之作”将争先恐后问世,一场“少而精”的竞赛大幕拉开。
国内新能源玩家们大概率要开始头疼:过去挤破脑门冲着指导价和配置表抢流量,今后拼的还得是底层算法和真实应用。当初蔚来ET9一口气装配三颗雷达,结果连特斯拉的裤脚都没摸到。硬件至上的黄金时代,似乎走到了尽头。企业们不得不正视,烧钱堆料不等于创新,用户明智得很,到头来认的还是能不能用、敢不敢用。
这场测试还给广大消费者敲了警钟:别再见多识广的“硬件怪兽”就上头。买车要看实际表现,技术得落到地上,到了关键时刻别掉链子。正如老司机常说:“脑瓜好使,才算真安全。”科技最终要服务于人,而不是成为自我感动的舞台。
特斯拉用摄像头系统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证明了路线选择才是王道。靠参数堆叠争市场那一套已经失灵,谁能实现技术的深度落地,谁才能笑到最后。对国内整个行业而言,这是一回大写加粗的警示——别再浮于形式,别再自欺欺人。一番热闹过后,留下的应该是扎实的进步,而非廉价的喧哗。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