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车友,今天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个汽车圈儿里的大事儿。
你们有没有感觉,现在买车,比以前难多了?
不是说没车可买,而是车太多了,好东西也太多了,让人眼花缭乱,都不知道该怎么选了。
这事,还得从“卷”字说起。
这“卷”啊,就像一股劲儿,把所有厂商都裹挟进去了。
你说你一个 SUV,非得整出个跑车的灵动;你说你一个家用车,就得塞满科技,恨不得给你配个太空舱。
这股劲儿,让咱们消费者是既享受到了实惠,又有点儿摸不着头脑。
还记得前些年,车企们还是在“堆配置”。
什么电动尾门、全景天窗、座椅通风加热按摩,恨不得把能想到的,不能想到的,都给你塞进一辆车里。
那时候,咱们看着配置单,那是真高兴,觉得厂商太实在了,把好东西都给咱们了。
可现在呢?
这“卷”早就升级了,从配置卷到了技术,再到价格,甚至…
卷得你都有点儿怀疑人生了。
就拿最近网上特别火的那几款国产新能源车来说,我一看那个参数,简直了!
百公里加速能跟跑车肩并肩,续航里程长到你从南跑到北,中间还能顺道儿兜个风。
关键是,价格还压得死死的,好像在说:“我就这个价,你爱要不要!”
这种“卷”,你说咱们这些做技术的,怎么跟?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次试驾一款国产新能源车,那内饰,简直就是把“未来之家”搬进来了。
中控屏那叫一个大,能干啥?
能刷剧、能玩游戏、能视频通话…
我坐进去,感觉自己不是在开车,而是坐进了一个移动的娱乐中心。
这就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什么都新鲜,什么都觉得不可思议。
当然,这事儿有它的好处,开车不无聊了,长途旅行也不再枯燥。
可也带来了点儿小麻烦,我感觉自己得练就一身“一心多用”的本事,一边得关注路况,一边还得瞄一眼屏幕,生怕错过什么。
万一前面突然有人窜出来,或者前车急刹车,我这大脑能不能及时反应过来,我得捏把汗。
技术上的“卷”,也同样让人眼花缭乱。
现在但凡有个新车发布,那不是“XX技术首次应用”,就是“XX系统全球首发”。
什么自动驾驶、智能互联、AI语音助手…
听得我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我刚入行那会儿,能有个倒车影像就够吹半年的了。
现在倒好,倒车的时候,系统能给你画出虚拟轨迹,还能告诉你旁边有没有障碍物,甚至能提前预测到你可能会撞到哪里。
这技术发展,真是快得让人有点儿跟不上。
不过,这些“卷”出来的技术,到底有多少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有多少是厂商为了“卷”而“卷”出来的噱头?
我经常想,《论语》里说“过犹不及”,有时厂商们是不是太过于追求那些“超前”的东西,而忽略了最本质的用户需求?
比如,一个简单易懂的空调控制旋钮,可能比一个需要三层菜单才能找到的触摸按键,更能赢得用户的喜爱。
我记得有个朋友,他买了一辆国产高端新能源车,配置和技术都非常棒。
他刚提车的时候,那叫一个兴奋,每天都在研究新功能。
可不到半年,他就开始怀念起以前那种“傻瓜式”操作的车型了。
他跟我说,那些复杂的功能,没让他觉得更方便,反而让他觉得更焦虑。
每次坐进车里,总觉得有好多东西没搞懂,生怕误操作了什么,弄出个什么“大乌龙”。
这种感觉,就像是手里握着一把精密的仪器,却不知道如何启动它,只能干着急。
还有那个“卷价格”,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本来,高端车型有高端的价格,亲民车型有亲民的价格,市场分层也挺好。
可现在呢?
很多厂商都在拼命往上够,又拼命往下压。
你说你一个豪华品牌,突然推出了一个“性价比”车型,这不是扰乱市场吗?
你说你一个普通品牌,非要往高端了挤,结果配置跟不上,技术也差了点意思,最后卖得还不如别人。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网上一个段子,说的是一个姑娘去买衣服,导购员一个劲儿推荐最新款,价格高得离谱。
姑娘说,“我只想买件适合我的,别太贵。”
导购员说,“我们的衣服,都是为有品位的人设计的,价格自然不菲。”
姑娘笑了笑,“那您觉得,我这个品位,配得上您这件1万块的衣服吗?”
这情况,是不是有点儿相似?
厂商们是不是也应该问问自己,我们的产品,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品位”?
我们提供的,到底是谁真正需要的?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卷”变成了一种常态,当技术和配置堆砌到一定程度,咱们还能从汽车身上感受到最初的那份纯粹的驾驶乐趣和情感连接吗?
我记得我小时候,父亲开着一辆老式轿车,那车虽然没有现在这些花里胡哨的功能,但每次坐进去,都有种踏实的感觉。
车门关上的声音,发动机运转的平稳,方向盘传递的清晰路感,这些都是最真实的体验。
父亲也经常教我开车,他总是说,开车最重要的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用心去感受车,去感受路。
这就像《孙子兵法》里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了解自己的车,也要了解路况。
现在呢?
很多车都帮你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都做了,甚至还给你预判好了“前方危险”。
可这样一来,咱们自己的“感知力”是不是反而退化了?
咱们是不是变成了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参与者?
这不,我前几天在高速上,就遇到这么个情况。
前面一辆车,据说开了很高级的自动驾驶。
结果呢,前面突然有辆车变道,速度没控制好,一个剐蹭。
那辆自动驾驶的车,好像是有点儿“懵”了,反应速度似乎没有人工驾驶那么及时。
当时我就在想,这些高科技,是不是有时候,反而会成为一种“过度依赖”的陷阱?
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放弃技术进步,也不是说要回到解放前。
科技是为了服务于人,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只是,咱们应该用一种更理性的态度去审视这些“卷”出来的东西。
我个人觉得,厂商们在“卷”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多听听用户的声音,多做一些“走心”的事情?
比如,优化一下用户界面,让操作更简单直观;提升一下车辆的可靠性,让用户少点后顾之忧;甚至,在设计上多一些人性化的考量,比如,增加一些储物空间,或者让座椅的调节更方便一些。
我最近看到一些欧洲的汽车品牌,他们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好。
他们可能不像咱们国内厂商那样,把各种新奇古怪的功能一股脑儿塞进去,但他们的车,往往在细节之处,能让你感受到那种“懂你”的温暖。
比如,那个雨刮器,它能根据雨量的大小,自动调节刮水频率;那个车灯,它能在你进入隧道前,自动开启,在你驶出隧道后,自动关闭。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却能大大提升你的用车体验。
这就像古人说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品牌的价值,很多时候就体现在这些不易察觉的细节里。
所以说白了,这“卷”啊,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在于,它逼着厂商们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最终受益的是咱们消费者。
挑战在于,如何在“卷”的过程中,不迷失方向,不偏离初心,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
我经常在想,未来的汽车,应该是什么样的?
它应该是一个能和你“对话”的朋友,一个能和你“共鸣”的伙伴,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技术集合体。
当你在车里,能感受到它的温度,能感受到它的“善意”,那才是真正成功的汽车。
所以,各位老铁,下次你们看到那些眼花缭乱的配置单,那些听上去高大上的技术名词,不妨多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些吗?
它们能给我带来真正的快乐和便利吗?
我个人,还是更喜欢那种,虽然不那么“卷”,但却能让你坐进去就觉得舒心,开起来就觉得安心的汽车。
那种车,它不需要用各种花哨的功能来证明自己,它的价值,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体现在每一次驾驶感受里。
说来说去,这事儿,说到底,还是得回归到“用户”本身。
厂商们,你们的“卷”,能不能卷到用户的心坎里去?
这才是最重要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