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车圈的变化可以说是风云变幻。尤其是纯电车那块,今年看的最多的事儿就是充电这事儿,真的是天花板都快盖不住了。大家拿着快充、超充这些词,就像在追潮流,但实际体验啊,还是遭遇各种尴尬。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年底我还跟个修理工吐槽过,很多车友抱怨充电排队两小时,排队时间比跑高速还长。结果一到十一、春节假期,充电难题又一次成了焦点。记得那次跟朋友吃完饭,他还调侃,这次又多花了两小时等充电。其实谁都知道,这纯粹就是车少桩少的阵痛。
这次行业的快速发展,不能说没有效果。尤其是在快充技术上,见证了飞跃:从前900V高压充电成为标配,今年大部分新车都标配5C甚至更高速率的快充,峰值功率冲到500kW以上。比亚迪的兆瓦闪充,10C快充,直接冲到1000kW。听着感觉像科幻,但实际上这是实打实的技术进步。
问题在于,充电桩的布局和车辆速度不匹配。很多品牌最新上市的车型都能快充,但大部分老车还是400V平台,最高也就120kW,几乎是次时代的宠儿,面对天花板桩的挑战时,依然排队。甚至在一些热门服务区,有车要等二小时,还要轮着叫号——这场面,就像在餐厅等菜,跟排队买限定款一样。
去年我还专门去翻查一些统计,发现很多充电桩都是新建的超级快充,比例不过估算20%左右。而且,很多充电桩锁死了,只为几款高端车型服务。大多数普通纯电车型,想用个快充啥的,基本就是遇冷。车少桩少,加上功率不足,一张网兜底,显然很难应付不断涌入的用户。
那是不是说纯电越快越难用?其实我觉得还不能一概而论。你说高速上充电,我确实惯了快充优先,但毕竟高速不是专属的充电场地。很多时候走到城市边缘的城镇,充电就变得十分方便。这就像你穿新鞋,刚开始磨合会不太舒服,但久了就惯了——只是得浪费点时间。
这点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你是不是也经常在想,为什么充电桩布局还这么不够?是不是厂商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毕竟,和传统油站比起来,油站密度比充电桩高多了。油站可以说是全民皆知,你哪怕走个乡村路,也能遇到一个。充电桩要是按这个标准,真还是差得远。
不能否认快充技术带来的收益。像某些新车能在10分钟内补满80%的电,这个体验确实比以前好多了。只是,实际生活中,很多车主还是选择在城里或办公室慢充,那样不用晒太阳,也不用排队。这就像是每次回家,都希望车在车库里静静充满,形象地说是车在家里躺着,别折腾了。
有时候我会胡思乱想,电车是不是还得靠技术壁垒来保护自己?毕竟,快充先进了,充电桩多了,车的使用体验也要提升,才能真正普及。但现状是,充电桩落后于车辆的技术增加速度,导致所谓的快充网——其实是慢慢的慢充。
虽说如此,电车分流了加油站的压力嘛。不然油车排队也是个问题,尤其是在节假日。凭感觉,今年十一假期那几天,我在高速公路看到的油车排队时间比电车还长,不少人告诉我,加油要排半小时。这也算小小的安慰吧,电车帮燃油车解了焦虑。
再说混动,就更省心了。油电结合,走遍大江南北、河流山川,不用担心充电问题。这其实也显示出一个趋势:智能化和场景的匹配,比单纯快得快更关键。
有人会说,纯电车未来是不是要被取代?我个人觉得太早下定论不太靠谱。2044年这类说法,不确定的东西太多。比如有人调侃,电车倚赖的供应链风险很大,一旦遭遇断供,那还不赶紧转头买油车?不过讲真,像我那个朋友,去年刚买了个混动车型,告诉我开着油电车,开到哪都放心。这不就是在折衷中找到点平衡嘛。
我还记得一个销售说过:聪明的消费者会选电车,因为省油,也方便。但问题是,电车到底适不适合所有用景?这其实还得问问用车场景。比如我有个朋友,就只在附近跑跑,家里又能充电,纯电车那叫一个爽快。可如果你每天需要穿越市区郊区,开个100公里以上,还是得考虑混动或油车。
电动车的未来在不在?我倒是觉得,技术从没停止过进步,只要用户体验足够好,障碍就会慢慢消除——哪怕现在还要忍受排队充电的小痛点,自然会有人想办法改进(或者说有人在想办法吧?)。你觉得,充电基础设施会在未来五年有大变化吗?还是还要看着那长长的排队队伍继续走?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