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一条新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讲的是世界第二大车企半年亏了110亿,还要首次关闭在德国本土的工厂。要我说,这事怎么看怎么像是“大象也会摔倒”的真实写照。你说,大众汽车这块金字招牌响当当,咱小时候就听说“开上桑塔纳、娶上好媳妇”,怎么转眼儿的,就折腾到要亏得这么惨、还要在老家收摊子的地步?
咱们都知道,卖车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你情我愿、物美价廉”。可现在的大市场情况是:电动车的浪越来越大,传统油车的水却越搅越混。你道是法拉利、保时捷还能靠情怀圈一波土豪韭菜,但像大众这样的量产大佬,天天都是靠“流水线”喂饱几百万张嘴。问题来了:难道就这么短几年,“国民神车”就不灵了?合资品牌的聪明才智咋就拼不过新势力的“激进”打法?
咱先抛几个问题出来:
1. 为什么明明销量全球第二,还会亏得这么惨?
2. 把电动车研发的钱砸成了天文数字,结果还是没追上特斯拉,问题到底在哪?
3. 早年进中国是“救世主”,为啥现在国内销量也缩水了?
4. 面对造车新势力的冲击,大众这样老品牌,它还有活力、还有戏吗?
先说第一点,卖得多为啥还亏?这不是数学题,而是成本和盈利模式变天了。以前做燃油车,配件熟、供应链稳,汽车工厂像个大锅饭,养活多少工人不在话下。而且德国、欧洲的传统工会,员工福利没几个厂敢随便动念头,现在这股全球经济的冷风把大家都吹得够呛。工人工资、供货成本、各国环保政策、欧美关税壁垒……能叠的buff全上了。你觉得你拼命卖,结果一算账,工资环保、市场费用一大摞,最后净利润就跟小学生零花钱一样。
第二,大众大把银子砸新能源,电动车说转就转,为啥还没转出来?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大众就嘀咕着“油转电”这事,但一直舍不得现成的燃油业务,说实在的,“吃老本”太舒服,谁都围着这碗大米饭打转。反观特斯拉,纯电出身,船小好掉头,专注搞技术、拼创新。大众一边要撑老业务、一边想干新科技,这种“两头抓”的动作,咱老百姓过日子都知道风险大,更别说万亿级的工业巨人了。
拿ID系列来举例,ID.4刚到美国还挺风光,广告宣传、门店体验、政府补贴一应俱全,看着就像要卷死特斯拉的气势。结果美国这补贴一断,电动车立马从香饽饽变成冷板凳。美国那边锱铢必较,续航、充电、政策、品牌号召力,你只要有一项掉链子,马斯克的粉头十有八九就不会考虑你。再加上中国、欧洲本土的新势力一拨波跟风上,德国电视新闻还天天渲染“中国电车打过来了”,老牌车厂的压力大得都快顶到天花板。
还记得前任CEO许下的“三年超越特斯拉”的豪言吗?现在看来真有点尴尬:人家特斯拉用互联网思维造车,不断降本增效;大众这头还在开无聊的董事会,闭门造车、流程冗长,结果一拖再拖。一边“豪赌”1800亿美元(吓不吓人?咱老百姓一辈子也花不到零头),一边销量利润却节节败退,这钱还真不是砸了就一定能开花结果。
再看中国市场——这可是大众多年的摇钱树。谁家亲戚没有开过捷达、桑塔纳?“德系”“安全”“耐用”曾经是购车标配。可时过境迁,自主新能源品牌带着智驾、设计、性价比“三板斧”就把消费者眼光给抢了过去,人家连装修风格都搞年轻科技范,比亚迪、理想、小鹏、问界排队上新,连激光雷达都不上三万块就让你体验未来。大众这边还在磨叽老平台、慢慢试水新技术,等你“考虑好”了人家一套组合拳早把银子都赚进兜里。
讲句扎心的,大众本土工厂竟然也要关门,这在他们87年的历史里都没过,换谁心里能不慌?工会的面子也挂不住,十几万人未来四年没奖金、没涨薪,这种消息在德国一出,政坛、媒体、千家万户都得炸锅。堂堂“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连自己的主场都稳不住,这说明什么?老路走不通,新路花钱又慢、打不过快,塞车了你加油踩油门都没用,不懂得灵活拐弯只会越陷越深。
我其实特别好奇,有没有哪家老牌企业真心能跟上新势力的节奏?比亚迪投入、华为跨界、特斯拉全球提效,人家敢把“互联网造车”玩成快节奏迭代模式,产品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变,大众却还在按部就班、深度调研、流程审批。你要非说新能源没未来,看看这六个月中国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经超过50%——啥概念,就是一半买车人都开始认可新技术了。等你再慢腾腾,恐怕市场蛋糕都被切完了还没轮到你分一口。

再回来问——大众还有机会吗?我认为不是没有,只是这机会正好卡在了“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路口。早年大众靠得是“老百姓买车踏实”,如今得拼“新一代用户买不买账”。你不革自己的命,别人就来革你的命;你不加速改革、创新,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换做咱普通人,谁不是这样——年轻要勇敢,暮年要转身。企业同理,你是继续唱老调、吃老本?还是赶快学习新玩家的做法,真正用心做新能源、做智能科技,踩油门加速?
我看到大众已经在努力,比如和中国企业合作搞智能驾驶,推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产品,不拖不欠地缩短开发周期。可是愿景安慰不了市场,只有销量和利润能说话。市场冷酷、消费升级、外部压力......不是被世界抛弃,而是没抓住方向盘。
最后再抛给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传统车企最后还有翻身的机会吗?国产新势力风头正劲,大众们能不能抵住时代的洪流?
我个人的观点——别以为大企业就永远不会倒,诺基亚、柯达、索尼的故事不是没见过。汽车行业的大洗牌才刚刚开始,每个人都要面对“变化带来的痛”,敢不敢突破格局、舍得放下旧利,直接决定活得久不久、活得好不好。
到头来还是那句话,市场从来都是公平的,不管你是百年老店还是新兴小企,只要跟上用户、敢于自我革新,就是未来的赢家。咱们拭目以待,看谁能从转型的浪头里稳稳划过去吧。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