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真是让人有点看不懂。
说的是韩国车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简直就像一个家庭里走出了两个脾气、命运完全不同的兄弟。
一个兄弟叫北京现代和起亚,前几年摔了个大跟头,现在正咬着牙从地上爬起来,拍拍土,销量眼看着一天比一天好,有了重新活过来的劲头。
另一个兄弟呢,叫捷尼赛思,是现代集团里最金贵、最有面子的豪华品牌,可它在中国干的事儿,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简直就是把卖车当成了做慈善,烧钱的速度连当年话题不断的贾跃亭都得甘拜下风。
这就让人纳闷了,韩国人这到底是在唱哪一出?
是真玩不转中国市场,还是有咱们普通人看不明白的大算盘?
咱们先说说那两个正在努力爬坡的兄弟。
北京现代和起亚,大家应该都熟悉,前些年因为各种原因,销量跌得那叫一个惨,从年销百万辆一路滑坡,市场份额越来越小,感觉都快被大家给忘了。
但是,从去年开始,人家好像突然醒过来了。
特别是北京现代,下定决心要改变。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权,让更懂中国市场的中方团队来主导,韩国总部也给力,直接增资了80个亿,这可是真金白银的支持。
有了钱和权,事情就好办了。
他们开始认真研究中国消费者到底喜欢什么车,不再是把韩国那一套原封不动地搬过来。
比如他们搞出来的新能源车ELEXIO,用上了现在最火的8295芯片,续航也做到了700公里以上,完全就是对着中国新势力的标准来的。
在卖车策略上,他们也学聪明了,搞了个“焕新一口价”,价格透明,不让消费者猜来猜去,也避免了经销商之间为了抢客户乱降价的内部消耗。
这么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立竿见影,2025年上半年就卖了超过10万辆车,回暖的势头非常明显。
悦达起亚那边呢,也找到了自己的路子,把中国的工厂变成了起亚在全球的一个重要出口基地,生产的车不仅在中国卖,还卖到世界各地去,工厂的机器转起来了,销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这两兄弟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只要你肯放下身段,真心实意地为中国市场做改变,拿出有诚意的产品和价格,中国的消费者还是认的。
可话锋一转,咱们再来看那个“贵族大哥”捷尼赛思,那场面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简直可以用“匪夷所思”来形容。
作为现代集团的脸面,它在全球其他地方都挺赚钱的,唯独到了中国,就成了一个无底洞。
咱们不讲虚的,直接看数据。
截止到2024年上半年,捷尼赛思在中国市场已经累计亏损了30亿元人民币。
更吓人的是,光是2024年上半年这半年时间,就亏掉了12个亿。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咱们拿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FF)做个对比,FF在2024年一整年的经营亏损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10.7亿,而那一年,FF总共就交付了4辆车。
捷尼赛思呢?
2024年好歹卖了1328辆车。
一个有着成熟全球销售网络的豪华品牌,花钱的效率居然跟一个基本只存在于PPT里的公司差不多,这事儿听着就离谱。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它花钱的方式。
你肯定好奇,这钱都烧到哪儿去了?
根据一些公开的数据,捷尼赛思在2024年花了1.08亿元的广告宣传费,结果带来了多少新订单呢?
说出来你别吓到,只有89个。
简单算一下,平均获取一个客户的成本高达121万元人民币。
卖一台几十万的车,先花一百多万打广告找客户,这生意做得,巴菲特来了都得挠头。
咱们再看看它的竞争对手,同样是豪华品牌,一汽-奥迪卖出一台车的成交成本大概是1500到2000块钱,上汽奥迪更低,只要600块。
捷尼赛思的成本是上汽奥迪的1666倍还多!
这已经不是做生意了,这简直就是在用高射炮打蚊子,而且还未必打得准。
就连在手机上投个广告,一个月砸进去277万,最后只有2个客户走到店里看车,平均一个到店客户的成本是138万。
这钱花得,真是让人心疼又费解。
钱烧成这样,总得有个原因吧?
问题很可能出在了“人”和“思路”上。
捷尼赛思中国的高层管理团队,基本上都是韩方人员说了算。
他们可能在全球市场经验丰富,但对中国这个变化极快、竞争极度激烈的市场,理解得并不到位。
之前,他们也尝试过改变,请来了在中国汽车圈很有名气的职业经理人朱江来当CEO。
朱江来了之后,确实带来了一些新气象,销量也有所起色,让团队和经销商都看到了一点希望。
但没过多久,朱江就离职了,管理权又回到了韩方高管手里。
紧接着,公司还进行了一轮裁员,裁掉的几十号人,据说还都是中国员工。
这一系列操作看下来,给外界的感觉就是,他们不太信任中国本土的人才,更愿意相信自己的一套,哪怕这套方法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
结果是什么呢?
经销商们不陪你玩了。
卖你的车不赚钱,还得跟着你一起亏,谁愿意干啊?
于是,好几家大的经销商集团开始退出,门店数量越来越少。
连卖车的店都没有了,车还怎么卖给消费者呢?
更糟糕的是他们的产品计划。
在如今的中国市场,新能源车是绝对的主角,各大品牌都在拼命推出新车型,生怕慢一步就被淘汰。
可捷尼赛思的计划居然是,到2027年之前,在中国市场不投放任何大的改款车型或者全新车型。
好不容易说要搞几款新能源车来适应市场,仔细一看,居然还是拿燃油车的底盘改的,也就是所谓的“油改电”。
这种技术路线,在几年前就已经被证明是落后的,现在的中国消费者根本不买账。
他们之前就吃过这个亏,推出的纯电GV70和G80,价格比同级别的特斯拉贵一大截,智能化和续航能力又跟不上,最后只能惨淡收场。
有过这样的失败教训,他们居然还想在同一个地方再摔一跤,这就让人无法理解了。
所以你看,整个事情就呈现出一种非常矛盾和撕裂的状态。
一方面,北京现代和起亚的例子清清楚楚地摆在那里,证明了只要方法对路,愿意本土化,韩国车在中国依然有机会。
这说明现代集团本身的技术、制造能力是没有问题的。
但另一方面,承载着集团最高期望的捷尼赛思,却因为管理上的固执、战略上的短视和对中国市场的隔阂,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笑话。
全球各大车企的巨头们都明白一个道理,今天的中国市场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市场,更是汽车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只有在这里赢了,才能赢得未来。
而捷尼赛思在中国的这番操作,不仅是在烧钱,更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机会,让人不禁想问,他们究竟还要在这个错误的道路上走多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