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会有不少人关心这个问题!尤其是1.74价格相当的情况下!
阿短直接以真实案例来解答!
此案例客户,分别于:
2022年1月1日配了智锐1.74铂金膜,一个半月后,也就是2月15日配了泽锐1.74铂金膜。
并且选择了同款镜架:万年龟KMN-1112,46口22-145,框高39。
两付眼镜处方度数也一致:
R:-10.75-0.75X180
L:-10.25-0.75X165
PD:33/33.5
细心的朋友也许察觉到两付眼镜的瞳高不一样,智锐的是27,泽锐的是23。
因为智锐的光学中心,在瞳高下方4㎜,因此现在两款镜片的光学中心也给统一了!
同镜架同度数,加工时也相同移心量,够客观了吧!
智锐1.74是在元旦期间配的,我也是从这付案例中,察觉到镜片产地不再是日本,因为5天就收到货了。
泽锐1.74是我送给客户的,不为别的,就想通过他,去验证蔡司的这两款旗舰镜片。
今天是3月21日,两付眼镜交替戴了一个多月,也充分能感受到两付眼镜的差异了。
特意发给我一份智锐VS泽锐的测评贴:
在此,阿短梳理一下,也做个汇总!
两付眼镜都是蔡司原厂加工。
第一付智锐,因担心会很厚,加工时做了美薄倒边,边缘却时削薄了不少,也引来了后患,在后面会讲到。
所以第二付泽锐,只做了不割手程度的轻微倒边。
二者厚度差不多,泽锐是没做美薄处理的,但是镜片厚度看上去和新智锐做了美薄的差不多。
如果度数不高,不建议轻易做美薄处理。做了美薄处理的,可能会遇到正脸看过去一圈一圈"晕轮"的现象。
在智锐1.74图中,正面看镜片的边缘,确实能看到有一圈“晕轮”。
如果还不清楚,阿短放另一款眼镜的参考图:
正面的白圈/晕轮的明显程度取决于侧面镜片的倒边程度。
因此在意正面形象的朋友,不要轻易尝试美薄倒边!
同样的度数和同样的镜框,泽锐比智锐轻了约1g,别小瞧这1g,戴上会有挺明显的区别。
如果智锐没做美薄倒边,侧面会比现在的厚不少,同样也会重一些喔(加上削掉的重量)
泽锐自由环面更平更薄的优点,在此体现出来了。同时也伴随着更轻。
近视1000多度,23克左右的重量,是相当友好的。
清透感:新智锐我刚戴上的时候,那种清透的感觉,真的是让我有那种特别感动的情绪。就好比你的显示屏从1080一下升级到了4K的那种艳丽和细腻。因为泽锐是后面才戴上的,因此没有这么强烈的震撼。
边缘视角:新智锐的镜片边缘有一点变形的现象,我查了官方的资料,发现这一款有光区优化的,且周边度数偏低。不过这样设计还有个好处,就是强迫你转头去看侧身的事物而不是养成不好的"斜视"习惯。
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在室内学习写代码做实验啥的,智锐更适合一些。如果是开车出门压马路看电影等户外的活动,泽锐更胜任。
客户提到了智锐周边成像不太如意的观点,我也是认可的。我并不会一味吹智锐好,还是得以事实说话。
确实我也遇到不少有同感的使用者,他们觉得智锐没旧镜(普通非球面)看得远,看得清。原以为用了高端的智锐,至少也得比老的低端镜片更清晰吧,最终有些失望,我也能理解。
智锐主打的是动态视觉、远近切换对焦更快、瞳孔感光平衡2.0、年龄优化等技术。
在远用和周边视野方面,还真没太多针对性的设计。它更多的是符合了现代用眼生活习惯,以手机等数码产品为视觉中心,再向外延伸扩散。以中近距离为重点考量,所以在近用区域,镜片还做了光度修正,微波动。说得直白点,确实度数降低了。单光的智锐也有轻微降低,只是没有太明显的ADD下加光。同时,镜片在远用点与近用点之间,会有一个过渡区域,智锐的设计属于“软性设计“,使用了更多的两侧空间来进行过渡,过渡更加平缓,从而达到动态视觉切换更随意的效果。因为以上设计,或多或少也影响了远用区域的视野范围。
也有朋友询问蔡司驾驶型,瞳孔感光平衡是1.0版本的,智锐的都升级成2.0了,为啥看远不如驾驶型的爽?这个更好解释,瞳孔感光平衡技术,只是镜片设计的其中之一,驾驶型是建立在远用为主要场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光学优化。况且驾驶型采集计算的瞳孔直径,是夜间的暗瞳直径,而智锐采集的瞳孔直径是白天室内的中等直径,采集对象标的已经有差异了,虽然名字都叫瞳孔感光平衡技术,但内核有差异。
总的来说,智锐系列适合大量中近距离用眼,对远用无极致追求的人群使用。正如客户自己所说适用于室内学习写代码做实验啥的。毕竟智锐它就是为了满足现代人、确切得讲是满足低头族而设计的。如果既想拥有蔡司的自由曲面精准点对点技术,又想远用视野更大,或许新三维博锐和臻锐更符合要求了。但记住,这两款在远用点与近用点之间的过渡区域,设计得不如智锐平缓,属于”硬性设计“,近用时未必有智锐那么舒服。智锐镜片在总体设计上,已经相当高级了,也请接受它的不完美。
泽锐就比较好理解了,它虽然是库存镜片,少了蔡司几万个点对点的精密成型技术。但它是由蔡司全新的生产方式制造,实力不容小觑,在视觉体验上,对远距离和周边视野的改善尤为出色。注重远距离使用的朋友,可以优先考虑泽锐。如果旧镜是蔡司新清锐,很习惯这种佩戴体验了,也建议直接升级成泽锐,会更好适应。
阿短自己,也同样拥有智锐和泽锐两付眼镜。本人度数很低,而且是在有需要的时候才戴眼镜,比如开车,骑行等户外运动,出远门,所以我更愿意选择泽锐。前不久我还用蔡司的I.profilerPLUS测了下自己的眼底,尤其是暗瞳的波前像差/高阶像差,结果显示非常理想。这也代表不需要费钱搞光优视。。。同样因为自身的实际情况,戴泽锐,也不比驾驶型的效果差的~~~
我的算盘是等到自己40岁的时候,调节力变差,有初期老花,再来考虑智锐,而且是数码型亚洲版带下加光的智锐。
用我的经历给大家作个参考:
年轻时泽锐,
中年智锐数码型,
老年智锐渐进。
推荐阅读:
题外话:
很多朋友从其他品牌第一次切换到蔡司铂金膜时,相信也会有这位客户的感受。“就好比你的显示屏从1080一下升级到了4K的那种艳丽和细腻”。
高度数我建议以清晰为首要考虑因素,个人不推荐防蓝光等牺牲透光率的品种。因为只有够清晰了,才不容易眯眼,不容易疲劳,更不容易涨度数,尤其是矫正视力较差的人群。
在配镜前,这位客户也曾考虑过东海1.76,被我劝退了,经验告诉我,1200度以内,只要镜架选得合适,在厚度能接受的范围里,首选蔡司。不要为那点薄,错过了高清的世界。
蔡司智锐铂金膜和泽锐铂金膜,您值得拥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