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许多人对B1B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尤其是一些专业出版物对其载弹量和航程的不准确描述,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款飞机。B1B的空重与内油重量合计为182吨,其最大起飞重量为216吨。这意味着,其外挂载荷约为34吨,或者内弹舱可装载27吨。在这种配置下,它的高空亚音速航程大约在7000-7500公里。然而,如果同时挂载外挂和内弹舱,总载荷可达61吨,但燃油量将减少至68吨,这与B1A的内油量是相同的。尽管如此,即使能够起飞,这样的航程与短程的轰炸机和攻击机相比,也显得毫无意义。
再来看图160,即使将其燃油量降至与机体重量相同,也能达到55吨的载荷。同样装备4台发动机,其亚音速航程仍能超过10000公里。因此,将这两款飞机进行比较并不合适。图160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无可匹敌。
至于被一些人贬低的图22M,其12000公里的航程是在空中加油的情况下的最大转场航程。需要强调的是,图22M是一款双发三转子涡扇轰炸机,其总推力与B1B相当,但空重仅为58吨,燃油量为54吨。尽管其载油系数较低,但这反映了对发动机效率的极高信心。实际上,图22M在载荷和航程效率上超过了B1B。当B1B的正常载弹量为27吨时,其航程上限为7500公里,而最大起飞重量已超过200吨。相比之下,图22M的最大起飞重量为126吨,即使携带20吨以上的弹药,也能飞行7000公里。
B1A的诞生主要是为了弥补和替换FB111,而F111则是为了应对越南战争而开发的,旨在替换A5民团和B58这类轰炸机。F111并非主要用于发展类似F14远程截击机的机型,因此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不算彻底失败的机型。作为技术验证机,F111的发动机推力和载弹量及航程表现平平,与苏24相比实际作战效能相差不大。
然而,苏联的图22M却让人印象深刻。该机于1969年试飞,1976年的Tu22M3已是最终版本。相比之下,1975年试飞的B1A作战指标为载弹20吨、航程8000公里。但由于美国在小涵道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方面的空白,B1A的航程在2倍音速下仅能维持30分钟,降低至2000公里。因此,图22M的提前服役实际上使得B1A成为了高度模仿TU22M但技术水平较低的产物。
此外,美国的波音2707超音速客机项目也因发动机技术障碍而终止。原计划于70年代投入的2707仍在使用单轴涡喷发动机,而1969年的图144已经换装了涡扇发动机。
图22M凭借其较小的机体尺寸、空重和强大的发动机,在载弹量和航程方面表现出色。从M0到M3版本,载弹量从18吨增加至24吨,航程从5000公里增长至10000公里以上,并能以1倍音速全程突袭、2倍音速冲刺。相比之下,B1B在低空中速突防方面表现平平,其结构强度不理想,实际载弹量和航程也受到F101发动机的拖累。因此,B1B已降级为一般战术轰炸机,不再具备战略轰炸能力。
综上所述,西方技术指标数据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经不起推敲。因此,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各种飞机性能数据,避免以讹传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