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统豪华汽车品牌推出的一款燃油SUV,通常发布会会变得极沉闷,也不会有什么激励人心的场面与技术。等价格就好了,何必过多关注。
但当我真的点开看完前一个多小时之后,就开始向所有身边的人极力推荐这场发布会。
甚至激进到,希望将那些满嘴遥遥领先的车企老总们给摁在电脑前,好好的观看,逐帧学习。
与其说,这是一场教你如何开发布会的经典案例,更不如说,沃尔沃在教那些动不动就遥遥领先的品牌们——如何造车。
如果说,如今的汽车发布会是一场“洗脑”的竞赛,那么沃尔沃的发布会则毫无疑问符合这一定义。全场不断重复的词是“安全”,不断重复的口号是“一个沃尔沃,半部安全史”。
这个说法毫无新意,但沃尔沃的反复吟诵,却无疑是这个时代汽车产业最需要的“陈词滥调”。
我们已经习惯了当一辆遥遥领先的车,出现各种事故,各种车毁人亡、大火焚烧、车门锁死的极端案例之后,各种扯皮、各种猜测、各种论调,各种“科技进步,离不开人们牺牲”的暴论随之而来。
车究竟为谁而造,真正先进的车究竟应该在哪些地方先进的反思,却几乎没有。
正因如此,我们才为何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如此需要沃尔沃、如此需要一个真正能把车造明白的品牌。
沉闷的炸雷
如果我们仔细来看沃尔沃XC90的发布会,其实和其他的发布会并没有什么不同。或者说,从技术突破,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几乎没有什么新意。
沃尔沃依然会说的是,他们在上世纪中叶就发明了三点式安全带,之后就是后向儿童安全座椅、City Safety城市安全系统,以及车内挥发物的严格控制,甚至如今已经很少出现的车身结构与钢材展示,都被郑重地放在了发布会的C位之上。
总是喜欢搞点新花样的人们,对于这种发布会的概括,基本落在了“黔驴技穷“之上。
但真正有诚意造车的人,却总想告诉你,你看不到,也从来不曾在其他人口中听到的细节,才是造车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正如一开场打在袁小林背后大屏幕上的那一排Slogan——安全是一种信仰。
沃尔沃如何来践行这种信仰?
他们会绕着车告诉你,为什么我们在这里会采用超高强度的硼钢,而在发动机前则不采用;他们会告诉你当车门部位没有缓冲区时,如何将高强度钢材和超高强度硼钢合理搭配,为乘坐者搭建起一条既吸能,又坚硬的车身侧面结构;他们还会告诉你,为什么车顶的轮廓线是无论如何不能溃缩的,而在碰撞中方向盘可以溃缩、油门踏板可以自主断裂、甚至可以“丢轮保命”。
沃尔沃告诉你,密集的6000个焊点,每一个都会被主动撕开,哪怕只发现一个假焊,都需要从产线、工艺上重新调整;他们还会告诉你,从车后的碰撞实验来看,72km/h的追尾碰撞测试,与80km/h的碰撞结果相差很大。因为时速每提高8km/h,撞击的能量就会提高26%。
毫无疑问,这是从每一次的碰撞实验、甚至每一次的真实道路交通事故中得出的数据。
这样的数据,极其地不激动人心,但又足以让所有人触目惊心。
不激动人心的点在于,当如今所有人都用一种时不我待,技术还未成熟,让我们与用户一起来在道路上实验,共同迎接智能化交通时代的论调甚嚣尘上的时候。沃尔沃告诉你,你的命很珍贵,所有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命,都值得被珍惜。
这也就是袁小林在发布会的第一阶段所说的:“能说而不说”的自我约束,“可做而不做”的自觉克制。
要知道,如果说科技平权,1959年沃尔沃研发的三点式安全带后,就已经无偿地开放了专利。如果说遥遥领先,2008年沃尔沃就已经搞出了AEB,也就是后来的,全球首创的城市安全系统。要知道,到今天为止还有很多智能科技汽车企业,把这个技术当成自身遥遥领先的成果来传播。而如果说科技的前瞻性,其实在2015年,沃尔沃就已经第一个量产了L2级别的领航辅助系统。
之所以没有大规模激进地宣传,源于他们对于技术的,更深层次的认知——出行的本质不在于参数的突破,而是对生命持续的敬畏。
人,才是核心
这个世界已经愈发癫狂。
似乎总有那么一批人,愿意把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交给机器来承受。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人们开着智能驾驶辅助,高速NOA然后全车睡大觉的场景了。
但沃尔沃告诉你,他们的汽车研发思路,“以人为核心“永远是底层逻辑!
那么,何为以人为核心?
当你在城市道路中,突然遇到需要麋鹿测试的状况时,沃尔沃会将车辆的决策权交到驾驶者的手上。
这不是推卸责任,而是有一整套完整的逻辑来支撑。
一方面车辆的紧急变道交给人来决策,避免了车辆与人争抢方向盘而出现的操作逻辑混乱的问题。另一方面,极速的变道所产生的不论是转向过度、还转向不足,甚至紧急制动的最终托底,则交给沃尔沃来实现。
因为沃尔沃认为,紧急避让辅助系统,最终由人来决定转向,从安全到伦理上都应该秉承这个逻辑,人与车的分工必须是清晰的。
很多人可能认为,人的反应速度与机械的反应速度完全不可同日而与。因而这样的紧急避险逻辑,则并不是最新、最前沿、最时尚的。因此,沃尔沃在创新的程度上,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
但沃尔沃似乎并不这么看这个问题。在发布会后的采访中,沃尔沃表达了自身对于创新的一整套底层逻辑与看法。
首先,沃尔沃支持创新,但创新应该建立在现有的行业优秀基础上,不能为了支持创新而把百年行业发展中一些基石性的成果放弃了。比如安全,比如品质、用料,比如高水平的标准化,如果放弃,那么这条创新的路径是不会成功的。
很显然,如果将创新氛围分为激进派与保守派,那么沃尔沃显然与如今疯狂打造汽车机器人的车企相去甚远。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让机器始终围绕着人来打造,则最终实现的是人驾驭车,而非车驾驭人。
毕竟,由始自终地由人来掌控的车,永远不会出现在事故发生的最后两秒钟,车辆狂开时将掌控权交还给人来做极限操作的可能性。
更不会出现L2级智能驾驶辅助发生事故由人来承担,L3级智能驾驶辅助发生事故由厂商承担,继而出现L2后面跟着无限“+“号的问题。
平淡却郑重
毫无疑问,沃尔沃将一场原本毫不被寄予希望的,平淡的发布会变得让人真正能够投入进去。
按照小花总的解读,那些原本与沃尔沃同样处境的汽车品牌原本那些认为自身没有什么优势可说,说了也没人听的品牌,似乎可以从这场发布会上找到自己的解题思路。
如果真正深度挖掘自身的品牌精神、产品特质、技术逻辑,将发布的颗粒度、演说力、诚意与价值观都能够与沃尔沃拉平,那么一场平淡如水的发布会,瞬间就会变得好听起来。
而沃尔沃之所以能将这件事做成,所依靠的是真诚,是企业90多年来一直秉承的扎实;甚至,是因为在如今这个时代背景下,更多汽车消费者所期盼的稳健、可靠的汽车工业打造逻辑的回归。
从平淡中透露出郑重,从细节处流露出对于汽车制造、汽车工业的敬畏。
免责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