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回归“一个吉利”,这件事其实酝酿已久,去年那场《台州宣言》发布会,李书福和吉利高层反复强调要整合资源、杜绝内耗,外界一度猜测行动什么时候落地,如今终于有了实锤。
合并协议签订的消息一经放出,市场顿时炸了锅,0175.HK和NYSE:ZK这两串代号,从此要归于同一个坐标系,极氪股东可以选择现金也可以换成吉利股份,选择权给足了,背后其实是博弈与妥协共存的微妙平衡。
这不是简单的买卖,更像一场资本与战略的深度缠斗,吉利收购极氪尚未持有的全部股份,极氪股东们的去留选择,表面看是尊重,但实则是大势裹挟下的唯一选项。
2025年7月15日当天,吉利汽车还专门发布了公告,把合并协议的细节一条条摊开,每个数字都很精确,2.687美元现金,1.23股吉利股份,或者26.87美元现金,12.3股美国存托股份,这些数字之间的换算和对价,藏着资本市场的分寸感。
每股代价股份定价17.15港币,比前一天的收盘价16.74港币略高2.4%,溢价虽然不高,但足以表达态度,资本市场的算盘打得清清楚楚,留给股东们一点甜头,也为合并增添一层说服力。
合并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子公司,纽交所退市成定局,极氪美国存托股份自动注销,一切都在合并附属公司的掌控之下,这场“退市”表面冷静,实则背后暗流涌动。
极氪在美上市时曾被寄予厚望,资本市场的目光曾经聚焦于它,如今主动退市,表面是战略调整,实际上也是对当下新能源市场变局的回应,留在美股未必是最优选,回归母体或许能获得更多资源和话语权。
回望2023年7月台州宣言落地时,吉利高层提出要“回归一个吉利”,外界还觉得是口号,如今一年过去,整合进度之快超乎想象,这背后其实反映了整个汽车行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期。
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当天表态说,合并是“为吉利汽车更美好的未来打基础”,这话不无道理,过去一年,新能源赛道内卷加剧,市场份额的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单打独斗难有胜算。
极氪主打豪华新能源,吉利深耕主流市场,两者结合,既能补足技术短板,也能合并渠道、供应链资源,实现规模效应,合并后的吉利,不只是多了极氪这么一块拼图,更是打开了从燃油到纯电再到混动、醇氢电动全动力覆盖的局面。
吉利汽车行政总裁桂生悦当天也说,投资者和用户的利益始终是核心,合并是共赢,企业话术总是要讲得漂亮,但实际操作起来,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兼容不同企业文化,考验就在后面。
极氪今年上半年销量16702辆,同比下滑17%,吉利品牌则逆势增长59%,银河系列更是飙升202%,整个集团上半年销量140.9万辆,同比增长47%,这样的业绩,给了吉利底气,也让极氪转身回归母体多了份现实考量。
7月1日吉利汽车刚刚上调了全年销量目标,从271万部提升到300万部,强势增长的背后,既有市场红利,也有内部资源的重新分配,极氪的豪华定位和吉利的主流市场形成互补,合并后能否实现1+1>2,市场还要再看。
极氪退市,折射的是中国新能源车企在全球市场的身份转换,上市曾经是荣耀,现在主动退场,是对市场现实的理性回应,国内竞争更激烈,资源整合成为大势所趋。
这场合并不是简单的企业并购,而是一次深度的组织重塑,过去几年,吉利和极氪在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各自为阵,如今要合二为一,如何打通壁垒、释放协同效应,是摆在管理层面前的新难题。
吉利控股集团过去强调的“杜绝重复投入,提升竞争力”,在这次合并里得到了最直接的落实,行业洗牌的速度超乎想象,任何一家车企都不能独善其身,内部资源整合已成必选项。
从大环境看,全球新能源市场正经历“下半场”的拐点,补贴退坡,技术更迭加快,品牌分化加剧,只有那些能把资源用到极致、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企业,才能活下去。
合并协议签署,是一个节点,不是终点,后续的整合、裁员、渠道重组、品牌定位调整等一系列动作必然接踵而至,极氪和吉利的磨合期才刚刚开始,外界的质疑与期待并存。
整个事件背后,既有企业自身的战略调整,也有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自我进化,极氪退市,未必是“失败”,而是主动拥抱变化,寻找新的增长路径。
极氪的故事,也许只是中国新能源行业大整合风暴的一个缩影,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的动作,资本、技术、市场的博弈只会越来越剧烈,谁能真正立于潮头,还需时间检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