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紧急召回11.7万辆SU7! L2辅助驾驶的极端场景缺陷暴露行业安全隐忧
2025年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一则公告将小米汽车推至风口浪尖。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原因是其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场景下存在识别与处置不足的风险,可能引发碰撞事故。 此次召回覆盖2024年2月至2025年8月生产的车辆,几乎涉及SU7标准版上市后的全部产能。
召回分两批次进行:编号S2025M0149I涉及小米自家工厂生产的XMA7000MBEVR2和XMA7000MBEVR5车型,共98,462辆;编号S2025M0150I涉及北汽代工的BJ7000MBEVR2车型,共18,425辆。 小米汽车表示,将通过OTA技术免费升级软件修复问题,用户需将车机系统升级至Xiaomi HyperOS 1.10.0版本。
召回原因直指辅助驾驶系统的技术短板。 官方称,在极端特殊场景(如急弯、临时障碍物或复杂车道线)下,系统可能无法及时识别或预警,需驾驶员强制干预以避免碰撞。 这一缺陷与2025年3月29日安徽高速事故高度吻合——当时一辆开启NOA功能的小米SU7以116km/h时速行驶,因未能有效应对施工区车道变更,最终撞上隔离带导致3人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召回已是小米SU7的第二次大规模行动。 2025年1月,小米曾因智能泊车系统“授时同步异常”问题召回30,931辆同款车型。 连续召回暴露了小米在智能驾驶技术验证上的不足。 业内分析指出,小米为抢占市场窗口,将研发周期压缩至30个月,较传统车企的48个月大幅缩短,测试覆盖度可能不足。
召回公告发布后,小米汽车股价单日下跌4.2%,市值蒸发120亿港元。 社交平台上,车主投诉与维权群组激增,部分用户抱怨“修车需排队半个月”,售后体系承压明显。 尽管小米为受影响车主提供每年2000度超充额度作为补偿,但信任危机已然蔓延。
巧合的是,此次召回恰逢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 新国标首次明确要求车企应对施工区域、临时障碍物等极端场景进行安全测试,其中部分条款几乎复刻了安徽事故的现场条件。 这意味着,未来所有智能汽车均需通过更严格的安全验证。
小米汽车在官方回应中强调“用户安全是第一原则”,并称OTA升级将优化速度控制策略、新增动态车速功能,提升系统在雨天、夜间等复杂环境的可靠性。 然而,专家指出,L2级辅助驾驶本质仍为“辅助功能”,驾驶员需始终保持主导权。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委员章弘表示:“当前技术无法完全替代人类驾驶员,消费者需明确系统局限性。 ”
此次召回规模约占SU7已交付量的30%。 2024年4月交付以来,SU7累计销量超30万辆,但频繁的安全争议正冲击市场口碑。 8月小米汽车销量回落至19,848辆,较7月破2万的成绩呈现下滑趋势。
智能汽车行业的“OTA召回”模式亦引发讨论。 虽可通过软件升级快速修复缺陷,但部分用户质疑:“若系统漏洞需反复打补丁,是否说明初始设计存在根本缺陷? ”此外,算法决策逻辑与数据安全性仍属商业机密,消费者权益组织呼吁建立强制性的安全审计制度,以穿透“技术黑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