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偷工减料”——小米这句曾被奉为圭臬的“自谦”,如今却成了最辛辣的讽刺!骄阳似火,小米SU7的翼子板竟如纸片般变形,翘起的缝隙仿佛一道狰狞的伤疤,赫然昭示着汽车制造基本功的缺失。这哪里是什么技术难题,分明是基础工艺的溃败!如同一位厨艺拙劣的厨师,连基本的调味都掌握不了,却大言不惭地标榜自己“不懂偷工减料”,岂不贻笑大方?
一些车主晒出的照片触目惊心:爱车翼子板与大灯之间,那条刺眼的缝隙,如同无声的控诉。小米的回应虽迅速,承认了“阳光暴晒下形变空间预留不足”,并承诺免费上门修复,但这亡羊补牢之举,终究难以弥合消费者心中的裂痕。如此低级的错误,本就不该发生!百年汽车工业史,积累了浩如烟海的经验数据,材料的热胀冷缩、形变系数,这些早已是常识。小米的工程师们,是真的“不懂”,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抑或是为了追赶进度、压缩成本,而刻意漠视了这些至关重要的细节?“不懂偷工减料”的背后,究竟是不懂,还是不愿懂?这值得我们深思。
试想那些满怀欣喜迎接新车的消费者,却猝不及防地遭遇“见光死”的窘境,他们的失望与愤怒可想而知!诚如《诗经》所言:“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车企的承诺,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消费者并非试验品,他们不该为车企的“试错成本”买单!
小米SU7事件并非孤例,在急功近利的造车新势力中,类似的质量问题屡见不鲜。为了抢占市场先机,一些车企在研发、测试等关键环节偷工减料,最终导致产品质量问题频发,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权益,更是整个行业的信誉,最终将自食其果。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小米的快速反应值得肯定,但更重要的是痛定思痛,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测试流程,提升产品质量,方能行稳致远。莫再以“第一次造车”为托词,消费者不会无限期地为“新手”的成长买单。
这起事件,也为所有造车新势力敲响了警钟:造车并非儿戏!切莫将消费者视为待宰的羔羊,用华丽的营销辞藻掩盖产品缺陷。唯有脚踏实地,潜心造好车,才能赢得市场,赢得未来。须知,阳光之下,一切皆无所遁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