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台!没错,这是英菲尼迪QX50在上个月的销量数字。如果你觉得这只是个普通的数字,那想想同级别的沃尔沃XC60和凯迪拉克XT5,一个月能随随便便卖掉几千辆,这种对比是不是足够让人震惊?可这问题还不止于此,英菲尼迪的品牌影响力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下滑,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今天我们就要探讨一个问题:英菲尼迪到底怎么了?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豪华品牌,为何如今举步维艰,连自家消费者都提不起兴趣?
英菲尼迪最近推出了一款新QX50,说是新款,其实更新幅度小得可怜。发动机不换,外观不改,就弄了个全新的中控屏,八英寸,挂在仪表台上,空调出风口稍微挪了位置,再在副驾驶座前弄了个七英寸小屏。有人拉了数据一发现还是沿用了老旧的车机系统,反应慢、功能少,用起来磕磕绊绊,这与市面上的12.3英寸双联屏、全智能交互系统根本不在一个档次。这样的“升级”,就像人家换了个新手机,你却只装了个新壳子。更让人无语的是,这一波改进真的像拖延战术,可怜的58台销量数据说明了一切。
问题是,英菲尼迪也不是只有基础款的低端车型,这个豪华品牌曾经有多拉风的设计呀!举几个例子,曾经的G系列轿车不仅颜值高,而且操控极佳,让一众专业车评人都赞不绝口。还有它标志性的可变压缩比发动机技术,那时候看着是真新鲜,可现在的QX50呢?一点亮点都见不着。品牌的沉沦到底是车出了问题,还是根本没人把消费者放在眼里?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真相呢?
要弄明白英菲尼迪为何在中国市场混得这么惨,这事得从这个品牌的过去说起。英菲尼迪在刚进入国内市场时可谓高调得很,日产旗下的豪华品牌,它打的是“日系豪华”的旗号,售后服务可以媲美雷克萨斯,设计还有点小创新。当时不少年轻消费者买车,喜欢它的“豪华但不奢侈”的定位。就拿英菲尼迪的QX50来说吧,2017年新款车型刚出时,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厂商对这款车寄予了厚望。遗憾的是,这种热度并没有持续多久。
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现在的购车需求早就跟过去不一样了。大家现在买车,看中的是智能!方便!有趣!以沃尔沃XC60为例,说到安全性能,那是几乎没人能挑刺,搭载先进智能驾驶系统,屏幕切换顺滑,开车的体验舒适且安心。再看看凯迪拉克XT5,品牌调性高大上,车机反应快,用户体验细腻,甚至一些年轻用户表示,“开着它,你能感受到车懂你的驾驶习惯。”反观英菲尼迪,一块老式车机屏,玩法单一,基础功能都有点勉强,别说和对手竞争了,就连吸引消费者目光的力气都没有。换句话说,你再讲技术情怀,也架不住人家用更好的科技和性价比“讨好”买车用户。
或许有人会觉得,没关系,品牌沉淀终究是核心卖点,放长远看英菲尼迪还有可能翻身。确实,回溯历史,英菲尼迪凭着技术一度坐稳了日系豪华车代表的位置,比如它的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当年就被认为是革命性创新。但即便是诸多拥簇也不得不承认,这些技术亮点已经成为过去,因为对手早已经研究出了动力和智能座舱结合的新玩法。
有人分析,英菲尼迪的问题不仅停留在产品上,整个合资模式也成为它的拖累。比如东风英菲尼迪的自主权不够,决策效率像是慢了一拍,市场需要智能座舱系统,它不跟进;用户要求OTA升级,它也迟迟没有动作。一旦消费者看到这些细节,会怎么评价这个品牌呢?答案很可能是:不上心。毕竟像宝马、雷克萨斯这些对手,每次改款都大刀阔斧地提升性能与智能体验,英菲尼迪“换汤不换药”的改进显得尤为尴尬。
更让人担忧的是,品牌影响力的坍塌已经从表面蔓延到根部。线下门店一个接一个地关,售后服务变得毫无保障,甚至连广告都鲜有露面。平心而论,现在买车的消费者还会优先想到英菲尼迪吗?品牌不主动存在,用户又怎会主动选择呢?有不少车主表示,老英菲尼迪的问题并不是出在车本身,而是这个品牌打心眼里没明白用户需要什么。
就在许多人以为英菲尼迪可以通过一轮翻新稍微挽救局面时,一些更残酷的现实突然浮出水面。去年,多个产业报告指出,英菲尼迪的全球销量表现连年下滑,这不单单是中国市场的问题,而是整个品牌在世界范围内都陷入困境。更雪上加霜的是,随着新能源车的大规模崛起,消费者对智能与电动化的需求逐渐取代了传统发动性能。如今,大众、丰田甚至长城这样的大厂在科技创新上都能大幅超越英菲尼迪,曾经那个掌握核心技术的品牌如今只能在泥沼里苟延残喘。
不安定的行业氛围又戳中了英菲尼迪的软肋。眼看着雷克萨斯和沃尔沃都在中国市场找到自己的销售定位,中型SUV已经在主流技术配置里打出一个“智能+豪华”的组合拳,而英菲尼迪的QX50却仍然跟不上潮流。消费者吐槽它不仅车机系统性能落后,就连动力部分也毫无升级。这种市场局面不禁让人质疑英菲尼迪的未来:一个连基本更新都跟不上的品牌,真的还有足够的资历为用户打造高端体验吗?
表面上经销商们仍在努力补救这一系列问题,搞促销、打折扣、做活动,但效果却并不理想。即便产品价格有所下调,也无法填补品牌定位的失分。作为曾经的豪车代表,英菲尼迪这些年在技术上还能拿出过硬的作品吗?现在来市场对它的需求已经沦为单纯的价格导向,用户更倾向于说,好开、智能、服务好,而不是单单“便宜,但没突破”。
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品牌的竞争不仅是产品技术上的比拼,更是消费者印象的较量。以英菲尼迪为例,让人遗憾的是它内部体系的拖延与低效,以及对重大行业变迁的错误判断。更大的问题是,一旦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失去了存在感,重塑信任就变成了更加耗时耗力的过程。这不禁让人更加关心,它未来还能不能以一个完整的形象出现在用户面前?
从技术到市场定位,英菲尼迪彻头彻尾地迟到了。对于这个以“细腻豪华”起家的日系品牌,它引领不复存在,反而被更年轻、更懂市场的对手拍死在沙滩上。或许有人还愿意为它可惜,但是更多消费者会直接选择离开。换句话说,没人会为你的拖延买单。但反过来想,这种“优化”是不是也异曲同工地反映了品牌自己的态度?它不思进取的本质不恰恰表明,它对用户的需求兴趣不大吗?
这些年,英菲尼迪品牌渐渐失去竞争力,原因究竟出在哪里?是市场的不公平,还是品牌自己的闭门造车?如果一个“豪华品牌“连基本更新都做不到,这还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英菲尼迪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