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两起致命事故!小米汽车再曝安全危机,雷军如何收场?

车门拉不开、电池燃烧,小米汽车又被曝出致命事故!
10月13日凌晨,事关小米SU7一起严重交通事故冲上热搜。警方回应该事故是由于驾驶员酒后驾驶机动车导致,小米官方目前暂未回应。此次事故距今年3月发生在安徽铜陵的小米SU7标准版爆燃致三名学生遇难事件,仅过去7个月。
从“押上全部声誉”的豪情,到“雷骗退钱”的标语;从“许愿池”的信任,到“吐槽场”的愤怒,近来口碑不断下滑的雷军又将如何逆转风向?
半年两起致命事故!小米汽车再曝安全危机,雷军如何收场?-有驾

SU7碰撞起火后司机遇难
小米“车门打不开”再遭审视

据媒体报道,10月13日凌晨3时16分左右,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仁寿视高段发生一起涉及小米SU7的严重交通事故。事故造成驾驶人邓某某死亡,涉事两车不同程度受损。

有消息称,涉事小米SU7在行驶中曾出现车身摇摆,驾驶员还被目击者称“大声吼叫”,随后超速失控,与绿化带发生碰撞后翻滚至对向车道。

一段源自事故现场的视频显示,在车辆起火后,多名路人迅速上前试图救人,他们用肘击、脚踹,甚至找来灭火器猛砸车窗,但车门始终无法打开。

10月13日,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就上述严重交通事故进行通报。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目前,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事故现场视频曝光后,迅速引发外界对小米汽车安全性能的热议。不少网友提出质疑,“为什么会起火燃烧?为什么参与救援的人打不开车门?”

截至目前,小米官方尚未就该起事故发布正式声明,仅转发警方通报确认事件情况。不过资本市场已率先作出反应,10月13日开盘后,小米港股股价一度下跌近 7%。

值得一提的是,在事故发生前一天,10月12日,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还在社交媒体发布小米汽车测试动态,称“测试车队来到了盘龙古道,海拔3500多米,连续急弯的山路……”。

没想到仅间隔11个小时后,关于小米SU7突发严重交通事故的消息传来。目前,不少人在雷军相关帖子下留言“雷总,快快调查”,呼吁企业官方尽快说明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就外界广泛关注的小米汽车安全问题,很多人曾期待雷军在今年9月末的小米年度演讲中进行表态,但雷军当时并未提及相关内容。

不过据媒体报道,在演讲结束后的采访中,他曾表示“小米是被黑最惨的车企之一”


汽车热销难掩安全争议
小米高交付背后频遭拷问


这场致命事故并非孤例。回溯小米SU7上市后的一年多时间,从刹车失灵到辅助驾驶失效,从爆燃事故到设计争议,安全问题的阴影始终未曾散去。
2025年3月29日深夜,一辆开启NOA辅助驾驶的SU7在安徽铜陵一高速施工路段碰撞护栏后爆燃,3名大学生被困车内遇难,家属哭诉“车门锁死无法救援”
事发后,小米客服曾回应称,车辆配备“应急机械拉手”,即使在断电状态下也可手动开启车门,并表示安全气囊弹出时,系统会发出自动解锁信号。
但这一回应未能彻底平息外界对于“为何车门无法解锁”的质疑。

不成想,距离小米汽车安徽铜陵事故仅7个月,“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的场景在成都事故中再次出现。

短时间内类似安全事故的接连发生,让网友对小米汽车的安全问题愈发关注,“为什么车门打不开?”“重点:车门开不开”等质疑声持续发酵。

而小米汽车今年以来引发的争议还不止这些。

2025年初,小米SU7 Ultra车型中一款售价4.2万元的选装配置“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引发车主质疑。有购买该配置的车主拆解后发现,所谓“双风道”仅为前舱盖上开凿的两个孔洞,孔洞内部并无其他配套结构。

对此,小米汽车客服在当时回应称“该配置的作用是减重”这一回应与宣传时强调的“高性能散热,提升驾驶安全”并不一致。

小米 SU7在辅助驾驶与制动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样引发外界热议。2025 年 3 月,多名车主反映 SU7 出现“制动性能受限”警告,踏板变硬无法正常刹车。对此,官方则将问题原因归结为“接头接错”。

据媒体此前报道,自上市以来,小米 SU7 系列累计交付超 10 万辆,今年 9 月交付量更突破 4 万台,刷新新能源车企成长纪录。这份亮眼的市场成绩单,曾让小米汽车被誉为行业“黑马”,印证了其在产品定位与市场渗透上的成功。

然而,在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辅助驾驶技术可靠性的热议声中,一份召回公告却给这份“成长神话”蒙上了阴影——

今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因“高速辅助驾驶对复杂场景处置不足”,宣布小米汽车召回11.69万辆 SU7。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召回并非小米主动发起,而是在监管调查后被动执行。

爱企查App显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注册资本10亿元,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及经理均为雷军,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车整车制造、销售汽车及汽车零配件、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发等,由「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持股。

对外投资及分支机构信息显示,该公司直接对外投资1家公司,为「时代北汽(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为开业状态;并在上海设立1家分支机构,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目前也为开业状态。

知识产权信息显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已申请上千项专利,专利类型涵盖外观设计、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等,其中大多数为发明专利;在现有公示的全部专利中,涉及规避碰撞风险相关内容的专利申请有数十项。


从“押注声誉”到信任崩塌
雷军的舆论风向如何逆转?

曾经的雷军,是中国商业史上罕见的“全民好感型”企业家。

《Are You OK》的自嘲让他收获“亲民大叔”的好感,“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的演讲金句更成为无数创业者的精神图腾。

更特别的是,随着信任积累,雷军的社交媒体评论区逐渐变成了独特的“许愿池”。每当市场出现消费痛点,网友就会自发涌向其评论区“许愿”——

  • 3・15晚会曝光劣质卫生巾后,“求小米做卫生巾”的留言刷屏,网友甚至贴心设计了“雷神之翼”“小米SU吸”等创意名称,P出雷军拧螺丝生产卫生巾的搞笑海报;

  • 相机市场曾因“参数虚标”“售后推诿”让消费者头疼,评论区里“小米做相机,整顿乱定价”的呼声持续高涨;

  • 童车行业曝出“刹车失灵”“材质有毒”等安全隐患时,网友又集体呼吁“雷总救救孩子,做安全童车”;

  • 就连医美行业因“无证行医”“效果虚假”陷入信任低谷时,也有声音期待小米入局……

▲网友自制“小米卫生巾”广告图

▲网友呼吁小米做“童车”

三年前,雷军在小米汽车发布会上那句“我愿押上人生全部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的宣言,将其个人形象与品牌信誉深度绑定,彼时他是无数人心中“为梦想加冕”的科技领袖,也让外界对这个“跨界造车新人”充满期待

而如今,受小米汽车频发事故、手机等产品宣传争议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这位曾被称作“雷布斯”的企业家,已然陷入“雷不退”“雷骗”的调侃漩涡。

(2025年9月推出的小米17Pro,以“逆光之王”为核心卖点造势,巨幅海报极具冲击力,右下角却藏着3毫米见方的“产品设计目标”小字。)

这场从追捧到质疑的转变,在其最新年度演讲中达到顶峰。本该是“科技春晚”的盛会,最终却成了全网吐槽的重灾区。直播评论区满是“别讲梦想了,先解决提车”“又玩大字吹牛小字免责的套路”等质疑。

10月13日凌晨成都小米SU7事故的警情通报,已明确驾驶员酒后驾驶是事故主因,但舆论场的怒火并未就此平息。

大量网友仍将矛头对准雷军及其主导的经营理念,直言其“营销优先”的策略才是安全争议持续发酵的根源。这种看似“偏离焦点”的指责,实则是公众对小米长期积累的安全疑虑,在又一起事故刺激下的集中爆发。

对于雷军而言,如何平衡性能宣传与安全承诺、重建消费者信任,似乎已成为比销量增长更紧迫的命题。

而成都事故的后续调查,以及小米在安全技术与危机应对上的实际行动,将直接影响这场信任危机的走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